粤北晚造三化螟为害与杂交稻关系的初步分析

被引:1
作者
张志光
机构
[1] 广东省农业厅
关键词
杂交稻; 常规稻; 水稻; 三化螟; 水稻害虫; 晚造;
D O I
10.16768/j.issn.1004-874x.1983.01.015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自1977年起,我省北部诸县开始推广种植杂交水稻,面积逐年扩大,至1981年晚造,当地的杂交稻一般都达到水稻面积的50%左右,个别县则接近90%。由于大面积推广杂交稻,田间食料条件的改变,从而导致当地晚造三化螟为害猖獗(1977—1981)。如始兴县自1977年以来,晚造部分秧田、早插本田的枯心率达30.7—50.3%,亩枯心群最高达500个以上,第四代白穗率高的达25.0—43.5%;南雄县1978年晚造因疏于防治,平均白穗率7.3%(其中杂交稻螟害加杈平均为13.5%),最高达60%以上,损失稻谷12万担;连山县太保公社1981年第四代测灯诱蛾量相当于1980年同代的3.36倍,当造平均白德率为12.65%,等等。调查表明,当地三化螟的为害情况比一
引用
收藏
页码:40 / 43
页数:4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