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野生居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18
作者
黄武刚 [1 ]
程丽莉 [1 ]
周志军 [2 ]
刘建立 [3 ]
机构
[1]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
[2] 昌平林业局
[3]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野生板栗;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D O I
10.13925/j.cnki.gsxb.2010.02.025
中图分类号
S664.2 [栗];
学科分类号
090201 ;
摘要
使用从板栗中提取的10个微卫星引物对4个中国栗野生居群的69个个体进行扩增,共检测到84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4~13,每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目为8.4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4.998,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777,平均PIC值为0.739,Nei’s多样性指数(h)为0.771,以陕西汉中居群具有最高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系数Gst仅为0.141。UPGMA树状聚类图表明4个野生群体被分为两部分,其中云南、四川、安徽3个居群距离相近位于同一组,此结果与PCA分析结果一致,2种方法均显示居群间的遗传关系与实际地理分布不完全相关。
引用
收藏
页码:227 / 23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中国部分板栗品种的SSR标记 [J].
艾呈祥 ;
余贤美 ;
张力思 ;
刘庆忠 .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7, (02) :283-289
[2]   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研究我国16份披碱草遗传多样性 [J].
孙建萍 ;
袁庆华 .
草业科学, 2006, (08) :40-44
[3]   中国栗AC/GT微卫星的提取和多态性及对安徽省板栗品种的分析 [J].
肖正东 ;
何定华 ;
何锡山 ;
周志军 ;
陈素传 ;
黄武刚 .
分子植物育种, 2005, (04) :509-514
[4]   福建建瓯锥栗、茅栗遗传多样性分析 [J].
沈永宝 ;
施季森 ;
林同龙 .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6) :15-17
[5]   四川秦巴山区野生板栗的改造 [J].
余凌帆 ;
罗成荣 ;
龚固堂 ;
吴万波 ;
侯泽勇 ;
不详 .
经济林研究 , 2004, (02) :81-83
[6]   四川板栗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J].
余凌帆 ;
罗成荣 ;
韩华柏 ;
龚固堂 .
经济林研究, 2003, (01) :76-78
[7]   板栗主栽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分析 [J].
暴朝霞 ;
黄宏文 .
园艺学报, 2002, (01) :13-19
[8]   栗属中国特有种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及地域差异 [J].
郎萍 ;
黄宏文 .
植物学报, 1999, (06) :92-98
[9]   栗的 PGI遗传和多样性(英文) [J].
黄宏文 ;
FennyDane ;
姜正旺 .
武汉植物学研究, 1999, (01) :1-4
[10]   板栗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人工选择的影响 [J].
张辉 ;
柳鎏 .
云南植物研究, 1998, (01) :8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