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胡萝卜根原生质体培养和植株再生
被引:5
作者
:
宛新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
宛新杉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辅德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宋永根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夏镇澳
机构
:
[1]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
来源
:
植物生理学通讯
|
1987年
/ 06期
关键词
:
原生质体培养;
培养(生物);
胡萝卜根;
细胞团;
渗透浓度;
甘露醇溶液;
愈伤组织;
创伤组织;
植株再生;
D O I
:
10.13592/j.cnki.ppj.1987.06.010
中图分类号
: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用自制的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制备胡萝卜根原生质体,经荧光增白剂检查脱壁完全,用荧光素双醋酸酯测定活力为91.4—94.5%。在36℃下处理9h后活力下降65.6%;以后生长、分裂亦慢。胡萝卜根原生质体在NT培基中24h细胞壁再生良好。2d后长大,5~6d第一次分裂,20d形成细胞团;继续培养得到大量再生植株。培养基的渗透浓度变化明显影响原生质体生长速度。
引用
收藏
页码:30 / 33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植物细胞壁的荧光观察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辅德
;
宛新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
宛新杉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夏镇澳
.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81,
(01)
:59
-61
[2]
1976 Canad. Dudits D. et 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
[3]
几种植物原生质体的活力研究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辅德
;
宛新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
宛新杉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宋永根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夏镇澳
.
细胞生物学杂志,
1983,
(02)
:16
-18
[4]
从胡萝卜愈伤组织分离的原生质体获得再生植株
[J].
吴石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
吴石君
;
林忠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
林忠平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马诚
;
王玉秀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
王玉秀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赵玉锦
;
刘红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
刘红军
.
遗传学报,
1977,
(04)
:363
-364+391
←
1
→
共 4 条
[1]
植物细胞壁的荧光观察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辅德
;
宛新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
宛新杉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夏镇澳
.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81,
(01)
:59
-61
[2]
1976 Canad. Dudits D. et 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
[3]
几种植物原生质体的活力研究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辅德
;
宛新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
宛新杉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宋永根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夏镇澳
.
细胞生物学杂志,
1983,
(02)
:16
-18
[4]
从胡萝卜愈伤组织分离的原生质体获得再生植株
[J].
吴石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
吴石君
;
林忠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
林忠平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马诚
;
王玉秀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
王玉秀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赵玉锦
;
刘红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
刘红军
.
遗传学报,
1977,
(04)
:363
-364+391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