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道德的伦理学定位及其建设

被引:14
作者
阎旭峰
杨晓梅
机构
[1] 北京体育大学马列德育教研室
[2] 北京体育大学马列德育教研室 北京
关键词
伦理学; 社会体育道德; 社会体育道德关系; 社会体育道德建设;
D O I
10.19582/j.cnki.11-3785/g8.2002.01.009
中图分类号
G80-05 [体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B82-05 [伦理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
学科分类号
04 ; 0403 ; 01 ; 0101 ;
摘要
在对部分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调查的基础上 ,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为指导 ,遵循社会体育和道德的发展规律 ,分析论证了社会体育道德的概念、属性、要素、调整对象等基本理论问题 ;提出了加强社会体育道德建设应采取的必要举措
引用
收藏
页码:29 / 32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论伦理关系 [J].
宋希仁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0, (03) :58-64
[2]   21世纪初的中国休闲体育 [J].
刘华平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0, (01) :15-16
[3]   环境道德及其教育问题 [J].
余玉花 .
社会科学, 1999, (11) :51-54
[4]   论社会公德建设 [J].
杨雪骋 .
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 (03) :23-27
[5]   略论社会主义体育道德 [J].
刘吉 .
体育文史, 1997, (01) :12-14
[6]   论体育法的调整对象 [J].
于善旭 .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993, (04) :10-15
[7]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释义[M]. 人民体育出版社 ,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国家法行政法室等编, 1996
[8]  
道德建设新论[M].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时雨, 1996
[9]  
体育工作者行为指南[M]. 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 潘靖五, 1994
[10]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M]. 人民出版社 , 罗国杰 主编,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