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类时代教育研究的主体性重塑、风险及其规避

被引:7
作者
靖东阁
机构
[1]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关键词
后人类时代; 教育研究; “人—机”互联; 主体性重塑; 数字人文;
D O I
10.13811/j.cnki.eer.2022.06.002
中图分类号
G434 [计算机化教学];
学科分类号
040110 ;
摘要
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不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引发了有关“后人类”问题的思索与担忧。“后人类”挑战了以“人”为中心思考人与万物之间关系的传统,形成了人与非人共生、共存的新型主客体关系。基于此观点分析教育研究的主体性,我们发现,由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人—机”互联逐渐成为教育存在的新形态,后人类时代教育研究的主体性不断被重塑。在这一进程中,同样伴随着多种潜在的风险,导致教育研究的价值被蒙蔽、教育研究的数字致瘾以及教育研究失去人的控制。这需要我们平衡人类主体与技术主体的关系,重启教育研究的人文主义传统,确立教育研究的“主体性”原则,开拓教育领域的“数字人文”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11 / 1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18,
[2]  
数字人文.[M].安妮·伯迪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3]  
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M].N.凯瑟琳·海勒.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4]  
未来简史.[M].尤瓦尔·赫拉利.中信出版社.2017,
[5]  
哲学与主体自我意识.[M].高清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6]  
词与物.[M].米歇尔·福柯.上海三联书店.2016,
[7]  
自主性技术.[M].(美) 温纳 (Winner;L.) ;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8]  
“主体性”的当代哲学视域.[M].贺来; 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9]  
科学的反革命.[M].(英) 哈耶克 (Hayek;F.A.) ; 著.译林出版社.2012,
[1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