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被引:22
作者
刘新月 [1 ]
常波涛 [1 ]
孙连浦 [1 ]
余培湘 [2 ]
李方清 [2 ]
机构
[1]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勘探处
关键词
反转构造; 反转程度; 油气聚集;
D O 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06.02.016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结合典型反转构造地震剖面,分析了断层型和褶皱型两类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上下皆正断层型和向形褶皱型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轻微;上逆下正断层型和透镜形褶皱型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中等;上下皆逆断层型和背形褶皱型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强烈。分析了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处于轻微反转程度的上下皆正断层型反转和向形褶皱型反转,以及处于强烈反转程度的上下皆逆断层型反转和背形褶皱型反转不利于油气聚集;处于中等反转程度的上逆下正断层型反转和透镜形褶皱型反转类型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
引用
收藏
页码:53 / 55+106 +106-10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盆”“山”耦合和脱耦的反转点和切入点研究 [J].
吴根耀 ;
马力 .
石油实验地质, 2005, (01) :8-17+24
[2]   吐哈盆地中央构造带正反转演化特征 [J].
朱文斌 ;
马瑞士 ;
郭令智 ;
孙岩 ;
徐鸣洁 ;
胡德昭 ;
王锋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3, (02) :125-131
[3]   济阳坳陷正反转构造初步分析 [J].
郝雪峰 ;
宗国洪 ;
李传华 ;
伍松柏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1, (03) :8-10+5
[4]   吐哈盆地HYS反转构造及其平衡演化 [J].
刘光炎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8, (03) :413-417+422
[5]   台北凹陷反转构造特征与油气关系浅析 [J].
罗权生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7, (05) :25-28+119
[6]   松辽盆地北部正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 [J].
胡望水 .
天然气工业, 1996, (05) :20-24+106-107
[7]   松辽盆地反转构造运动学特征 [J].
陈昭年 ;
陈发景 .
现代地质, 1996, (03) :99-105
[8]   松辽盆地伸展和反转构造样式 [J].
张功成 ;
朱德丰 ;
周章保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6, (02) :16-20+112-113
[9]   正反转构造的类型和特点 [J].
宋廷光,于百莲,韩殿杰,王绍斌 .
地球科学, 1995, (03) :271-275
[10]   中国近海盆地的正反转构造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J].
王国纯 .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995, (01) :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