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稻虱生物型的形成

被引:9
作者
江志强
吴荣宗
张良佑
机构
[1] 华南农业大学植保系
关键词
褐稻虱; 致害力; 生物型; 抗虫品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研究褐稻虱连续饲养于具Bph1抗虫基因的IR2?稻种上表现不同致害力群体与生物型形成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实验室群体的个体间存有不同的致害力.用蜜露分泌量区分不同“致害力”的群体在连续选择压力下,它们间适应IR2?的程度并无明显的差异.三个不同“致害力”的群体应用“苗期群体筛选法”和“群体建立法”测定,表明在IR2?上饲养经过10代,即可使IR2?致死并能适应于该品种;但它们却不能生存于具有BpH1抗虫基因的Mudgo稻种上.此外,根据蜜露分泌量、飞虱生存率和成虫体重等指标在连续饲养世代的递增,亦证实飞虱群体在IR2?上经过不断的选择,可以演变为一个致害力强的生物型.
引用
收藏
页码:76 / 8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水稻品种抗褐稻虱筛选方法的研究 [J].
吴荣宗 ;
张良佑 ;
邱细广 .
植物保护学报, 1984, (03) :145-153
[2]   VIRULENCE TO RICE CULTIVARS AND SELECTION FOR VIRULENCE IN POPULATIONS OF THE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LUGENS [J].
CLARIDGE, MF ;
DENHOLLANDER, J .
ENTOMOLOGIA EXPERIMENTALIS ET APPLICATA, 1982, 32 (03) :213-221
[3]  
The genetics of the “biotypes” of the rice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J] . J. Hollander,P. K. Pathak.Entomologia Experimentalis et Applicata . 198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