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转换函数方法研究喜马拉雅地区速度结构

被引:7
作者
王卫民 [1 ]
苏有亮 [1 ,2 ]
高星 [1 ]
郭志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波形反演; 速度结构; 转换函数; 模拟退火; 喜马拉雅;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利用流动数字地震台网提供的三分量地震波形记录,应用转换函数及快速模拟退火算法对喜马拉雅山脉地区46个地震站下的地壳横波速度结构进行了反演,为进一步揭示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动力学演化过程提供了可靠的地球物理证据.根据本文结果可清晰看到,喜马拉雅山脉地区作为当今地壳活动最活跃的地区,物质交换非常活跃,地下结构远远未达到平衡,地壳速度有很大差异,在板块边界处莫霍界面速度间断不是非常明显,自喜马拉雅南坡向高原腹地,地壳厚度大致从55 km增加到80 km;沿经度方向,莫霍面也有一定的起伏.通过研究得到另外一个证据是,在喜马拉雅的主中央逆冲断裂,由大陆碰撞产生的主要构造,其深度可能要大于80 km.
引用
收藏
页码:1735 / 174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用转换函数方法研究腾冲—临沧地区地壳结构 [J].
高星 ;
郭志 ;
王卫民 ;
姚振兴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2) :451-459
[2]   中国及邻近地区地壳结构 [J].
高星 ;
王卫民 ;
姚振兴 .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3) :591-601
[3]   青藏高原莫霍面的研究进展 [J].
李秋生 ;
彭苏萍 ;
高锐 .
地质论评, 2004, (06) :598-612+670
[4]   用转换函数方法研究台湾地区三维深部结构 [J].
王卫民 ;
姚振兴 .
地球物理学报, 2003, (05) :628-632+729
[5]   藏南地壳速度结构与地壳物质东西向“逃逸”——以佩枯错-普莫雍错宽角反射剖面为例 [J].
张中杰 ;
滕吉文 ;
杨立强 ;
李英康 ;
S.Klemperer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2, (10) :793-798
[6]   青藏高原西部的地壳结构 [J].
熊绍柏 ;
刘宏兵 .
科学通报, 1997, (12) :1309-1312
[7]   青藏高原岩石圈构造及动力学过程研究 [J].
曾融生,丁志峰,吴庆举 .
地球物理学报, 1994, (S2) :99-116
[8]   中国东部马鞍山—常熟—启东地带地壳与上地幔结构和速度分布的爆炸地震研究 [J].
滕吉文 ;
孙克忠 ;
熊绍柏 ;
姚虹 ;
尹周勋 ;
程立芳 ;
薛长顺 ;
田东生 ;
郝天珧 ;
赖明惠 ;
伍明储 .
地球物理学报, 1985, (02) :155-169
[9]   喜马拉雅山北部地区的地壳结构模型和速度分布特征 [J].
滕吉文 ;
熊绍柏 ;
尹周勋 ;
徐忠信 ;
王香泾 ;
卢德源 ;
Georges Jobert ;
Alfred Hirn .
地球物理学报, 1983, (06) :525-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