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表面激素吸入的安全性及疗效观察

被引:9
作者
翁俊良
郑义珊
马琼凤
机构
[1]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2] 汕头市龙湖人民医院
[3]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广东汕头
[4] 广东汕头
关键词
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哮喘; 吸入性表面激素; 临床疗效;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62.2 [支气管疾病];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01 ;
摘要
目的探讨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应用表面激素吸入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简称支扩合并哮喘)患者48例,随机分为吸入激素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24例。吸入激素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二丙酸倍氯米松(必可酮)气雾剂治疗,每天1 000μg,连续治疗3个月;常规治疗组仅使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临床症状、每月发作频率、痰液涂片白细胞分类计数、影像学改变、肺功能(FEV1)、气道阻力(Raw)、气道传导率(Gaw)、气道高反应性(BHR)的变化。结果吸入激素组临床症状好转,发作频率下降,肺部感染控制良好,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比较,吸入激素组症状评分由12.75分下降为3.58分,常规治疗组由13.03分下降为12.61分(P<0.001)。吸入激素组发作频率由每月9例次降低为1例次,常规治疗组由每月8例次降低为7例次(P<0.001)。吸入激素组嗜酸粒细胞由治疗前(8.72±1.25)%降至治疗后(3.45±2.25)%(P<0.001),常规治疗组嗜酸粒细胞由(7.18±1.67)%降至(7.02±0.85)%(P>0.05)。吸入激素组治疗后胸部X线检查未见新渗出病灶,常规治疗组有10例出现新的小片状阴影。吸入激素组治疗前24例BHR均为3~5级,治疗后12例转为1~2级;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24例均为3~5级(P<0.001)。吸入激素组治疗前、后Raw分别为(523±95)%和(176±25)%,常规治疗组分别为(534±90)%和(516±81)%(P<0.001)。吸入激素组治疗前、后Gaw分别为(22.5±4.5)%和(89.0±14.5)%,常规治疗组分别为(24.7±4.8)%和(31.0±6.2)%(P<0.001)。吸入激素组治疗前、后FEV1分别为(2.12±0.39)%和(2.86±0.32)%(P<0.001),常规治疗组分别为(2.25±0.36)%和(2.31±0.38)%(P>0.05)。结论支扩合并哮喘患者在常规对症和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表面激素吸入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肺功能,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减少感染的频率。
引用
收藏
页码:56 / 59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激素治疗哮喘患者医院真菌感染特征与对策的研究 [J].
罗维贵 ;
揭志军 ;
许杰 ;
李健 ;
卢冬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05) :26-28
[2]   吸入激素联合茶碱与吸入双倍剂量激素治疗哮喘的比较 [J].
王彦 ;
王长征 ;
林科雄 ;
钱桂生 ;
王金平 ;
赵志强 ;
江汉 ;
李淑萍 .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04, (01) :33-35
[3]   吸入激素的特性及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J].
王长征 .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04, (01) :64-66+25
[4]   长期吸入丙酸氟替卡松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 [J].
周新 ;
郭海英 ;
陈钦 .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03, (01) :25-26
[5]   防治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证据 [J].
董碧蓉 ;
万仕琼 .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02, (03) :60-61
[6]   支气管扩张合并哮喘患者临床特点研究 [J].
崔如众 ;
何权瀛 ;
冀秀君 .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0, (03) :50-50
[7]   深部真菌感染研究进展 [J].
滕维亚 ;
狄惠芝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999, (01) :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