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粒度成分与沙山形成

被引:23
作者
赵景波 [1 ,2 ]
张冲 [1 ]
董治宝 [1 ,3 ]
邵天杰 [1 ]
李恩菊 [1 ]
机构
[1]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高大沙山; 粒度组成; 沙山活动; 沙山物质运移模式; 巴丹吉林沙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931.3 [沙漠地貌学、干燥地貌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选取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全球高差最大(约420 m)的诺尔图湖东大沙山和较高的苏木巴润吉林湖西大沙山(高差约400 m),对其迎风坡沉积物进行系统采样分析,讨论了高大沙山迎风坡沉积物粒度成分特点、变化规律、原因及其活动性。结果表明,全球高差最大的诺尔图东沙山和苏木巴润吉林湖西沙山迎风坡沉积物具有双层结构,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组成较下层粗,表层沉积物的中砂含量高于细砂,而下层沉积物的细砂含量明显高于中砂;两层沉积物中的极粗砂、粗砂、极细砂和粗粉砂含量均很少,且不含粘粒。表层沉积物粒度成分比下层粗是表层沉积物受到了风蚀作用造成的。从沙山下部到上部,迎风坡沉积物粒度成分逐渐变细,分选变好,偏度趋于负偏。两个大沙山粒度组成与变化特点一致表明,大沙山表层粒度成分在发生粗化,物质组成还在发生移动,大沙山仍然处在活动阶段。大沙山地貌与风力作用可分为3个带,下部是以较平坦洼地为代表的侵蚀、搬运带,中部是新月形沙丘密集分布的物质堆积和运移并存带或风沙物质转运带,上部是风沙物质堆积的陡峭沙山主峰带。大沙山物质运移的基本模式是下部以侵蚀搬运为主,中、上部物质则是堆积与运移并存,风沙物质经过多次的运移传递而到达沙山顶部和背风坡。
引用
收藏
页码:1389 / 139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库姆塔格沙漠粒度分布特征及环境意义 [J].
何清 ;
杨兴华 ;
霍文 ;
王式功 ;
尚可政 ;
刘宏宜 .
中国沙漠, 2009, 29 (01) :18-22
[2]   库姆塔格沙漠羽毛状沙丘表面沙粒度分布特征 [J].
唐进年 ;
王继和 ;
苏志珠 ;
丁峰 ;
廖空太 ;
刘虎俊 ;
张国中 ;
郑庆中 ;
张锦春 ;
俄有浩 .
干旱区地理, 2008, 31 (06) :918-925
[3]   毛乌素沙地南缘横向沙丘粒度分布及其对风向变化的响应 [J].
哈斯 ;
庄燕美 ;
王蕾 ;
王志 .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06) :42-51
[4]   2.5 ka BP以来额济纳绿洲沙丘的粒度特征及其反映的沉积过程 [J].
温小浩 ;
李保生 ;
李森 ;
欧先交 ;
姚春霞 ;
罗开利 ;
曾兰华 .
地质学报, 2005, (05) :710-718
[5]   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形成演化初步探讨 [J].
张伟民 ;
王涛 .
中国沙漠, 2005, (02) :139-144
[6]   不同沉积环境下沉积物的粒度分形特征的对比研究 [J].
陈冬梅 ;
穆桂金 .
干旱区地理, 2004, (01) :47-51
[7]   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湖泊的水化学特征及其全新世以来的演变 [J].
杨小平 .
第四纪研究, 2002, (02) :97-104
[8]   沙坡头地区新月形沙丘粒度特征 [J].
哈斯 ;
王贵勇 .
中国沙漠, 2001, (03) :57-61
[9]   中国季风沙区晚更新世以来环境及其变化 [J].
李保生 ;
吴正 ;
David Dian ZHANG ;
范安康 ;
阎满存 ;
孙武 ;
靳鹤龄 ;
董光荣 ;
祝一志 ;
高全洲 ;
张甲申 .
地质学报, 2001, (01) :127-137
[10]   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的形成发育研究 [J].
闫满存 ;
王光谦 ;
李保生 ;
董光荣 .
地理学报, 2001, (01) :8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