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聚碳酸酯型聚氨酯-环氧树脂IPN的性能及结构形态
被引:8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同蕙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孙仁慧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穆力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军志
机构
:
[1]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
来源
:
聚氨酯工业
|
1999年
/ 01期
关键词
:
脂肪族聚碳酸酯二醇;
聚氨酯;
环氧树脂;
互穿网络聚合物;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TQ323 [缩聚类树脂及塑料];
学科分类号
:
0805 ;
080502 ;
摘要
:
由甲苯二异氰酸酯和聚六亚甲基碳酸酯二醇制备聚氨酯预聚体,再由该预聚体、双酚A环氧树脂等用同步法合成了聚碳酸酯型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聚合物(PCPU-EPIPN)。红外光谱分析表明PCPU和EP两组分间存在一定的化学结合。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及热重分析研究表明:IPN在高温区存在单一玻璃化转变峰,当PCPU与EP的质量比mU/mE=25/75时,IPN的Tg最高且热稳定性最好。透射电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表明,PCPU与EP的配比对IPN的形态结构有显著的影响。应力-应变测试发现:当mU/mE=25/75时IPN体系力学性能最佳。
引用
收藏
页码:12 / 16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聚氨酯-环氧接技互贯网络聚合物Ⅰ.机械特性
[J].
何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何涌
.
化学与粘合,
1995,
(04)
:236+337
-338+242
[2]
聚丁二烯型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研究
[J].
贾德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系
贾德民
;
潘静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系
潘静
;
洪旭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系
洪旭东
;
张佛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系
张佛新
;
吴小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系
吴小华
.
合成橡胶工业,
1993,
(03)
:142
-145
[3]
羟基丁腈·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聚合物的性能
[J].
李玉玮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大学
李玉玮
;
张宝库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大学
张宝库
;
张丽梅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大学
张丽梅
;
张东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大学
张东华
.
塑料工业,
1984,
(01)
:40
-43
[4]
端羟丁腈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互穿网络高聚物的Tg和形态研究——Ⅰ.组分比和交联程度的影响[J]. 李滨耀,张东华,彭新生,钱保功.高分子通讯. 1983(03)
←
1
→
共 4 条
[1]
聚氨酯-环氧接技互贯网络聚合物Ⅰ.机械特性
[J].
何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何涌
.
化学与粘合,
1995,
(04)
:236+337
-338+242
[2]
聚丁二烯型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研究
[J].
贾德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系
贾德民
;
潘静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系
潘静
;
洪旭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系
洪旭东
;
张佛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系
张佛新
;
吴小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系
吴小华
.
合成橡胶工业,
1993,
(03)
:142
-145
[3]
羟基丁腈·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聚合物的性能
[J].
李玉玮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大学
李玉玮
;
张宝库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大学
张宝库
;
张丽梅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大学
张丽梅
;
张东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大学
张东华
.
塑料工业,
1984,
(01)
:40
-43
[4]
端羟丁腈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互穿网络高聚物的Tg和形态研究——Ⅰ.组分比和交联程度的影响[J]. 李滨耀,张东华,彭新生,钱保功.高分子通讯. 1983(03)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