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性的衡量标准——以祭孔大典为例

被引:26
作者
王霄冰
机构
[1] 慕尼黑大学汉学研究所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真性; 祭孔大典; 释奠礼; 丁祭礼; 孔庙;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化专题研究];
学科分类号
05 ; 0503 ;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无形"、"动态"的精神产品,在衡量其本真性时,应从其基本的性质、结构、形态和功能出发,找出一个作为保护依据的"本生态"。本文以祭孔大典为例,从其文本表述、仪式展演和典籍记录三个方面,探寻其本真形态与基本结构。并针对当事人对文化事象的本真性往往做出带有主观色彩的诠释的现象,提出了应由持客观立场的专家学者参与确立本真性衡量标准的观点。在非遗保护运动中专家学者的角色,应是积极的建议者、善意的批评者和严格的监督者。
引用
收藏
页码:8 / 17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享性本真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 [J].
刘魁立 .
山东社会科学, 2010, (03) :24-27
[2]   在发明中延续传统——以祭孔乐舞的当代复兴为个案 [J].
车延芬 .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3 (01) :22-27
[3]   民国孔教运动中的孔教新创仪式述论——以孔教会为中心 [J].
张颂之 ;
杨春梅 .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9, (06) :55-60
[5]   学术运动对于常规科学的负面影响——兼谈民俗学家在非遗保护运动中的学术担当 [J].
施爱东 .
河南社会科学, 2009, 17 (03) :10-14+219
[6]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生态与衍生态 [J].
宋俊华 .
民俗研究, 2008, (04) :5-13
[9]   论“释奠礼”与唐代文化权威的构建 [J].
盖金伟 ;
孙钰华 .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01) :105-111
[10]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 [J].
贺学君 .
江西社会科学, 2005, (02) :10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