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苏、浙、皖区地壳细结构与油气盆地的形成和含油气远景

被引:8
作者
陈胜早
郭令智
施央申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质学系
[2] 南京大学地质学系 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
油气远景; 盆地形成; 地壳细结构; 苏浙皖;
D O I
10.16539/j.ddgzyckx.1987.02.006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从简要回顾油气盆地与地壳深部构造之关系入手,分析了苏浙皖区地壳细结构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裂谷型油气盆地形成和生聚油条件的制约作用;提出了油气远景预测的六项原则,四个深部标志,五个地球物理特征和四项基本地质条件。并据此分别预测了研究区新生界、中生界和古生界(含震旦系)的油气远景,认为中、下扬子和贛江-鄱阳湖是中国东部别具特色的“三联”油气聚集系。远景预测的四个深部标志为:1、异常地幔的邻接带;2、薄的地壳;3、中地壳低密层的收缩部及其边缘;4、不同时代盆地周边的隆/坳过渡带(多为断裂、断阶/柔折带)或隆起顶部(含古潜山构造)。与此伴随的五个地球物理特征是:1、重力梯级活带或重力高;2、地热异常带(高热流、高地热梯度和/或热泉分布);3、正磁异常或局部磁力高;4、地震动常(中-弱震和浅震);5.地震波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139 / 149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2]   深断裂带与油气田分布的关系 [J].
蒋宏耀 ;
葛叶阳 ;
周志群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1983, (01) :49-56+65
[3]   西太平洋中、新生代活动大陆边缘和岛弧构造的形成及演化 [J].
郭令智 ;
施央申 ;
马瑞士 .
地质学报, 1983, (01) :11-21
[4]   中国东南部及其毗邻海域的深部构造特征 [J].
陈胜早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3, (03) :521-536
[5]   中新生代油田与地壳构造关系的研究 [J].
刘元龙 ;
刘启玲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1982, (02) :131-139
[6]   郯—庐断裂带巨大的左行平移运动 [J].
徐嘉炜 .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1980, (01) :1-26+127
[7]   中国深部构造研究的进展 [J].
曾融生 .
地球物理学报, 1979, (04) :336-345
[8]   根据地震波的特性分辨直角断层、銳角断层和鈍角断层 [J].
滕吉文 .
地球物理学报, 1964, (04) :286-304
[9]  
地球裂谷带[M]. 地震出版社[苏]格拉切夫(А·Ф·, 1982
[10]  
板块构造与油气聚集[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美)迪肯森(W.R.Dickinson)著,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