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上人格物的确立及其保护

被引:46
作者
冷传莉
机构
[1] 武汉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物; 物权; 人格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财产一旦受侵害而致毁损灭失,将给人带来不可逆转的精神损害,但我国民事立法对这类财产缺乏系统的关注,因此保护力度不够。基于我国的司法实践,借鉴国外法学研究的成果,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创建性地提出“人格物”的概念,并对之予以科学、合理的界定,同时将其上升为一种新型的独立物权加以保护,这对于完善我国的物权立法和指导司法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74 / 8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论物的损坏与精神损害赔偿的关联——一种功能主义的诠释 [J].
常鹏翱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5, (01) :22-27
[2]   再论精神损害赔偿的几个问题 [J].
李巧玲 .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4, (05) :132-135
[4]  
美国破产法[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美]大卫·G.爱泼斯坦(DavidG.Epstein)等著, 2003
[5]  
新技术时代的知识产权法[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美]罗伯特·P.墨杰斯(RobertP.Merges)等著, 2003
[6]  
民法总则[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黄立著, 2002
[7]  
物权法原论[M]. 中国法制出版社 , 高富平著, 2001
[8]  
人民法院案例选[M]. 时事出版社 , 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编, 1999
[9]  
人民法院案例选[M]. 人民法院出版社 , 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编, 1995
[10]  
人民法院案例选[M]. 人民法院出版社 , 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编,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