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区域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
被引:13
作者
:
王好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
王好芳
董增川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
董增川
左仲国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
左仲国
机构
:
[1]
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
[2]
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 江苏南京
[3]
江苏南京
来源
: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3年
/ 02期
关键词
:
区域复合系统;
可持续发展;
指标体系;
评价方法;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X22 [环境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把区域复合系统分为资源、环境、经济、社会4个子系统,并根据4个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及相互之间协调运行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构建出区域的REES系统运行模式,从而设计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结构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区域各子系统的发展水平,用回归分析法确定各子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引用
收藏
页码:212 / 215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层次分析法在区域湖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
温淑瑶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
温淑瑶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马占青
周之豪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
周之豪
马毅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
马毅杰
不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
不详
[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00,
(02)
: 196
-
201
[2]
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进展[J]. 国冬梅.上海环境科学. 1999(01)
[3]
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进展[J]. 国冬梅.上海环境科学. 1999 (01)
[4]
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的评估方法研究及应用
于瑞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清华大学
于瑞峰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齐二石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毕星
[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98,
(05)
: 1
-
6
[5]
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王华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王华东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鲍全盛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慧钧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段红霞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995,
(02)
: 22
-
26
←
1
→
共 5 条
[1]
层次分析法在区域湖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
温淑瑶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
温淑瑶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马占青
周之豪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
周之豪
马毅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
马毅杰
不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
不详
[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00,
(02)
: 196
-
201
[2]
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进展[J]. 国冬梅.上海环境科学. 1999(01)
[3]
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进展[J]. 国冬梅.上海环境科学. 1999 (01)
[4]
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的评估方法研究及应用
于瑞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清华大学
于瑞峰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齐二石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毕星
[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98,
(05)
: 1
-
6
[5]
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王华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王华东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鲍全盛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慧钧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段红霞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995,
(02)
: 22
-
2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