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源解析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8
作者
易慧
叶代启
付名利
机构
[1]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关键词
可吸入颗粒物; 源解析; 受体模型;
D O 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07.01.003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综述了国内外用于可吸入颗粒物源解析的受体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粗集理论模型、BP网络权重分析、投影寻踪回归、正定矩阵分解和主成分分析等多种方法。指出了可吸入颗粒物源解析方法的发展趋势和还需做的工作。
引用
收藏
页码:8 / 11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冬季上海吴淞地区大气颗粒物PM10的元素主成分分析 [J].
李德禄 ;
张元勋 ;
李爱国 ;
王荫淞 ;
张桂林 ;
李燕 .
核技术, 2005, (02) :109-112
[2]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的BP网络权重分析模型 [J].
李祚泳 ;
丁恒康 ;
丁晶 .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5) :1026-1029
[3]   基于扫描核探针技术的大气气溶胶单颗粒物源识别与解析方法研究与应用 [J].
李晓林 ;
朱节清 ;
郭盘林 ;
王基庆 ;
陆荣荣 ;
裘惠源 ;
李铭尧 ;
姜达 ;
王永其 ;
周涛 ;
李燕 ;
张桂林 .
核技术, 2004, (01) :27-34
[4]   粗集理论应用于大气颗粒物的源解析 [J].
李祚泳 ;
倪长健 ;
丁晶 .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03, (04) :112-114
[5]   大气颗粒物二重源解析技术原理与应用 [J].
冯银厂 ;
白志鹏 ;
朱坦 .
环境科学, 2002, (S1) :106-108
[6]   北京市大气细粒子的来源分析 [J].
宋宇 ;
唐孝炎 ;
方晨 ;
张远航 ;
胡敏 ;
曾立民 .
环境科学, 2002, (06) :11-16
[7]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研究进展 [J].
朱广一 .
环境保护科学, 2002, (05) :3-5
[8]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技术研究进展 [J].
王帅杰 ;
朱坦 .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2, (08) :8-12
[9]   基于质子微探针研究的大气气溶胶单颗粒源解析 [J].
仇志军 ;
郭盘林 ;
王基庆 ;
陆荣荣 ;
裘惠源 ;
李晓林 ;
朱节清 .
环境科学, 2001, (02) :51-54
[10]   大气颗粒物污染源的遗传算法解析模型 [J].
李祚泳 ;
王珏 ;
邓新民 .
重庆环境科学, 2000, (05) :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