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芙蓉洞洞穴沉积物δ13C、δ18O特征及意义

被引:28
作者
李廷勇 [1 ]
李红春 [1 ]
李俊云 [1 ]
袁道先 [1 ]
唐亮亮 [1 ]
沈川洲 [2 ]
叶成礼 [3 ]
机构
[1]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 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
[3] 武隆县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关键词
重庆芙蓉洞; 洞穴沉积物; 氧碳稳定同位素; 平衡分馏;
D O I
10.16509/j.georeview.2008.05.010
中图分类号
P597 [同位素地质学与地质年代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重庆芙蓉洞内各种新老沉积物的δ13C、δ18O以及对洞穴内的滴水、池水和洞外泉水的长期观测结果,发现芙蓉洞内的次生沉积物中氧同位素变化整体一致,处于稳定温度下(16℃)的平衡分馏状态。而且洞内滴水和池水的氧同位素也相当一致,反映了外界大气降水中氧同位素的年平均状态。芙蓉洞内各种沉积物中碳同位素变化范围很大,从0‰~-11‰均有分布。由于芙蓉洞内各种滴水以及池水中溶解无机碳(DIC)的δ13C变化约在-8‰~-11‰,显著偏轻于部分洞穴沉积物中的δ13C。通过研究从洞穴滴水到形成次生化学沉积物这个过程中的可能影响洞穴沉积物中碳同位素变化的因素,例如:洞穴温度、滴水高度和速率、CO2脱气、生物作用、矿物同质异相转换等,同时参考芙蓉洞内连续生长达37 ka的FR5石笋的碳同位素记录,发现以上可能的影响因素都不能完全解释芙蓉洞内次生沉积物中碳同位素的异常偏重现象。虽然芙蓉洞内广泛存在文石与方解石共存的次生沉积物,但是综合分析表明这些沉积物的氧同位素处于平衡分馏状态,可以用来进行古气候研究。不过在利用石笋碳同位素解释古环境变化时需要慎重,特别是在讨论由文石或文石—方解石混合构成的次生沉积物时。
引用
收藏
页码:712 / 72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湖北清江和尚洞石笋脂肪酸的古气候意义 [J].
谢树成 ;
黄俊华 ;
王红梅 ;
易轶 ;
胡超涌 ;
蔡延军 ;
ChengHai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 (03) :246-251
[2]   定量重建气候历史的石笋年层方法 [J].
谭明 ;
侯居峙 ;
程海 .
第四纪研究, 2002, (03) :209-219
[3]   碳酸钙同质多象转变过程中氧同位素分馏的实验研究 [J].
周根陶 ;
郑永飞 .
地质学报, 2001, (02) :267-276
[4]   文石-水体系氧同位素分馏系数的低温实验研究附视频 [J].
周根陶 ;
郑永飞 .
高校地质学报, 2000, (01) :89-105
[5]   高分辨率洞穴石笋中稳定同位素应用——北京元大都建立后对森林资源的破坏—δ13C记录 [J].
李红春 ;
顾德隆 ;
陈文寄 ;
袁道先 ;
李铁英 .
地质论评, 1998, (05) :456-463
[6]   蚀变珊瑚的氧碳同位素组成的环境意义探讨——以“南永一井”为例 [J].
韦刚健 ;
于津生 ;
桂训唐 ;
虞福基 ;
陈毓蔚 ;
刘德平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8, (05) :448-452
[7]   北京石花洞石笋微层灰度变化特征及其气候意义——Ⅰ.微层显微特征 [J].
秦小光 ;
刘东生 ;
谭明 ;
李铁英 ;
吕金波 ;
丁仲礼 ;
刘嘉麒 ;
聂高众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8, (01) :91-96
[8]   北京石花洞石笋500年来的δ ̄(13)C记录与古气候变化及大气CO2浓度变化的关系 [J].
李红春 ;
顾德隆 ;
LowellD.Stott ;
袁道先 ;
陈文寄 ;
李铁英 .
中国岩溶, 1997, (04) :5-15
[9]   季风条件下全新世洞穴碳酸钙稳定同位素气候信息初步研究 [J].
谭明 ;
刘东生 ;
钟华 ;
秦小光 ;
赵树森 ;
李红春 ;
李铁英 ;
吕金波 ;
鲁向阳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7, (12) :1302-1306
[10]   利用洞穴石笋的δ18O和δ13C重建3000a以来北京地区古气候和古环境——石花洞研究系列之三 [J].
李红春 ;
顾德隆 ;
陈文寄 ;
李铁英 .
地震地质, 1997, (01) :7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