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华夏古陆”、“华夏地块”及“扬子-华夏古陆统一体”等观点的质疑

被引:57
作者
胡受奚 [1 ]
叶瑛 [2 ]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2]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关键词
“华夏古陆”; 华南; 地槽褶皱区; 造山带;
D O I
10.16108/j.issn1006-7493.2006.04.003
中图分类号
P548 [区域构造地质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关於华南大地构造格架及地壳演化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其一,认为华南的基底是“华夏古陆”,或古元古—太古代的“华夏地块”,或“扬子-华夏古陆”。另一种意见认为除小的古老地体外,华南不存在古老基底,而是在洋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槽褶皱区。华南地槽褶皱区开始于造山纪(2050Ma),它的西部边界是武陵断裂带,与西南地台相邻;其北边界一般认为是长江断裂带,其实很可能是华北地台。对持“华夏古陆”及相似观点进行了质疑和评论,对华南地质一些关键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根椐长期地质研究积累,如地槽相沉积、复理石或浊积岩的巨厚沉积、蛇绿岩套、细碧-角斑岩系、安山岩带、许多下古生代等地层标准化石,以及大量可信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等,提出华南从元古代到新生代的主要大地构造单元可分为5个造山带,即:①武陵—双桥山—双溪坞—舟山造山带;②震旦—早古生代造山带;③海西造山带;④印支—燕山火山岩带;⑤台东—喜马拉雅火山弧。
引用
收藏
页码:432 / 43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Sm—Nd模式年龄和等时线年龄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J].
李献华 .
地质科学, 1996, (01)
[2]   中国东部中一新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构造-岩浆作用演化和发展 [J].
胡受奚,赵乙英,胡志宏,郭继春,徐兵 .
岩石学报, 1994, (04) :370-381
[3]   赣东北蛇绿岩的离子探针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J].
李献华,周国庆,赵建新 .
地球化学, 1994, (02)
[4]   江南古陆南缘四堡群钐钕同位素年龄研究 [J].
毛景文 ;
张宗清 ;
董宝林 .
地质论评, 1990, (03) :264-268
[5]   安徽歙县伏川蛇绿岩套的Sm-Nd等时线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J].
周新民 ;
邹海波 ;
杨杰东 ;
王银喜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89, (16) :1243-1245
[6]   中国东南大陆基底构造格局 [J].
水涛 .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 1987, (04) :414-422
[7]   浙江西裘细碧角斑岩的成因与相关幔源花岗岩类的特征 [J].
祁岖 ;
周新民 ;
王德滋 .
岩石矿物学杂志, 1986, (04) :299-308
[8]   绍兴-江山古陆对接带 [J].
水涛 ;
徐步台 ;
梁如华 ;
邱郁双 .
科学通报, 1986, (06) :444-448
[9]   福建省清流、宁化泉上地区震旦系上统火山岩分布及其特征 [J].
葛如庚 ;
黄德贤 .
福建地质, 1984, (02) :25-36+87
[10]   论福建西部早古生代的沉积建造及岩相古地理环境 [J].
李兼海 ;
朱义华 ;
李仁杰 .
福建地质, 1983, (04) :1-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