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不能忽视耕地的作用——对茅于轼先生的“18亿亩红线与粮食安全无关”的回应

被引:27
作者
孔祥斌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
关键词
粮食安全; 耕地红线; 耕地保护; 土地保护; 农业资源; 耕种用地; 农业用地; 耕地; 茅于轼; 先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6.11 [粮食作物];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茅于轼和他的合作伙伴赵农博士组成的"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课题组经过研究得出四个基本结论:一是尽管30年来耕地面积和播种面积有所下降,但由于制度改革、技术进步,粮食产量获得了稳定增长,这表明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二是中国粮食缺口通过库存调节、农业投入和国际贸易等方式实现弥补,这表明在市场机制下中国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三是中国耕地政策集中体现在"18亿亩耕地红线"上,其实质属于计划经济配置土地手段,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四是以粮食安全为由设立耕地红线,无论在理论上还是经验数据上,均被证明不成立。茅于轼的结论是,保证粮食安全不靠"耕地红线",要靠市场制度,通过库存和贸易,可以弥补缺口,维持动态平衡。日前,作者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重点就中国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进行合作研究。访学期间,对美国俄亥俄州中部、东部的重要农业区域进行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重点调查。在这期间,恰逢听到了茅于轼先生对这一研究成果的报告。作者对其观点不敢苟同,从资源研究者的角度进行了回应。
引用
收藏
页码:57 / 60
页数:4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