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防护林建设的恢复生态学与生态水文学基础

被引:11
作者
王盛萍 [1 ]
张志强 [2 ]
张化永 [1 ]
孙阁 [3 ]
机构
[1]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心
[2]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重点实验室
[3] Southern Global Change Program,USDA Forest
关键词
防护林建设; 恢复生态学; 生态水文学; 黄土高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8.4 [树木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控制土壤侵蚀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主要目标的防护林建设是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与生态恢复的主体。在对国内外防护林建设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从恢复生态学与生态水文学视角探讨了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防护林建设目标、防护林建设研究尺度、防护林建设基础理论等,并提出今后黄土高原防护林建设研究方向,其目的在于,通过探讨进一步明确当前黄土高原防护林建设的问题,为该区防护林体系建设提供指导依据。防护林建设除了要达到侵蚀防治等功能的正常发挥外,其终极目标应强调水-沙平衡这一生态水文学目标的实现。防护林建设需要从不同尺度予以理解,除林分尺度的结构优化与功能调控技术以及小流域尺度空间对位配置技术外,区域尺度地带性植被和适宜覆盖率的确定也应为防护林建设的内容。为实现防护林建设的生态水文学目标,防护林建设应遵循恢复生态学中的水分限制因子理论、生态适宜性理论、生物多样性理论以及群落演替理论,这就要求防护林建设总体应以林-水平衡为核心,在实现区域植被地带性及微观尺度适地适树的同时,考虑次生林主要树种的引入,以促进防护林建设生物多样性及群落顺行演替。总体来看,黄土高原防护林建设应基于恢复生态学与生态水文学加强以下研究:(1)针对气候变化,加强防护林建设气候变化适应性评价研究,建立适应性防护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理论与技术体系;(2)针对立地条件空间异质性,加强高分辨率植被恢复适宜性评价研究,建立定量的植被恢复适地适树适群落理论体系;(3)以恢复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加强潜在植被空间分布格局的复原与预测研究,建立近自然防护林建设植被恢复模式;(4)针对全球气候变化与资源性缺水问题,加强基于物理过程分布式生态水文模型的模型模拟研究,为防护林体系建设中植被空间分布、结构组成与规模提供决策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2475 / 248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40 条
[1]   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水资源环境及对策 [J].
何小武 ;
刘广全 ;
郭孟华 .
水利学报, 2008, (07) :843-847
[2]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生态经济评价——以固原市原州区和辽宁省朝阳县为例 [J].
支玲 ;
李怒云 ;
刘俊昌 ;
许文强 .
林业科学, 2007, (11) :122-131
[3]   地形对森林群落年龄及其空间格局的影响 [J].
胡志伟 ;
沈泽昊 ;
吕楠 ;
赵俊 ;
李道兴 ;
陈华 ;
王功芳 .
植物生态学报, 2007, (05) :814-824
[4]   黄土区基于土壤水平衡的林草覆被率研究 [J].
毕华兴 ;
李笑吟 ;
李俊 ;
郭孟霞 ;
刘鑫 .
林业科学, 2007, (04) :17-23
[5]   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植被适宜性空间分析与制图 [J].
温仲明 ;
赫晓慧 ;
焦峰 ;
Tim RMc Vicar ;
Tom G Van Niel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7, (01) :19-26
[6]   渭北高原沟壑区主要立地类型水热变化及对刺槐生长影响研究 [J].
韩恩贤 ;
韩刚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5, (05) :195-198
[7]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自然恢复植物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J].
白文娟 ;
焦菊英 ;
马祥华 ;
温仲明 ;
焦峰 .
西北植物学报, 2005, (07) :1317-1322
[8]   黄土高原陕北丘陵沟壑区不同立地条件下刺槐水分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J].
单长卷 ;
梁宗锁 ;
韩蕊莲 ;
郝文芳 .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07) :1205-1212
[9]   防护林空间配置研究进展 [J].
饶良懿 ;
朱金兆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5, (02) :102-106
[10]   黄土高原植被-降水关系的临界现象及其在植被建设中的意义 [J].
许炯心 .
生态学报, 2005, (06) :1233-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