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灌水肥一体化下施氮量对小麦氮素吸收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26
作者
郭丽 [1 ,2 ]
王丽英 [1 ,2 ]
张彦才 [1 ,2 ]
史建硕 [1 ,2 ]
李若楠 [1 ,2 ]
王艳霞 [3 ]
任燕利 [1 ,2 ]
机构
[1]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
[2] 河北省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 石家庄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关键词
小麦; 滴灌; 水肥一体化; 施氮量; 氮素吸收; 土壤硝态氮;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探明华北地区山前平原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小麦合理的氮肥运筹。于2013-2015年2个小麦生长季,设置4个滴灌施氮量(N0-不施氮、N1-120 kg/hm2、N2-240 kg/hm2、N3-360 kg/hm2)处理,研究滴灌水肥一体化下施氮量对小麦氮素吸收积累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N1、N2和N3处理的小麦干质量及产量较处理N0显著增加,N1、N2和N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施氮量对小麦茎秆的氮含量影响较大,但对籽粒氮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处理N3的小麦总吸氮量分别显著高于处理N0、N1和N2,但处理N1和N2之间无显著差异;氮肥收获指数以N2处理最高,氮肥当季回收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均表现出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的趋势;施氮量超过240 kg/hm2,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且随种植年限的延长更加明显。采用一元二次方程拟合,获得小麦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238.46~250.78 kg/hm2,经济施氮量为174.28~207.18 kg/hm2。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该条件下小麦滴灌经济施氮量以174~207 kg/hm2为宜。
引用
收藏
页码:207 / 21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减氮处理对不同小麦品种干物质积累及氮素转运特性的影响 [J].
熊淑萍 ;
吴延鹏 ;
王小纯 ;
马新明 ;
杜盼 ;
吴懿鑫 .
麦类作物学报, 2015, 35 (08) :1134-1140
[2]   不同氮肥用量及其生育期分配比例对四川丘陵区带状种植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 [J].
吴中伟 ;
樊高琼 ;
王秀芳 ;
郑亭 ;
陈溢 ;
李金刚 ;
郭翔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4, 20 (06) :1338-1348
[3]   氮肥运筹对晚播冬小麦氮素和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J].
吴光磊 ;
郭立月 ;
崔正勇 ;
李勇 ;
尹燕枰 ;
王振林 ;
蒋高明 .
生态学报, 2012, 32 (16) :5128-5137
[4]   施氮量对旱地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J].
段文学 ;
于振文 ;
张永丽 ;
王东 ;
石玉 .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 (15) :3040-3048
[5]   追氮和垄膜沟播种植对晋南旱地冬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 [J].
李廷亮 ;
谢英荷 ;
洪坚平 ;
刘丽萍 ;
孟会生 ;
邓树元 ;
单杰 ;
孙丞鸿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1, 17 (06) :1300-1308
[6]   黄土高原氮磷肥水平对旱作冬小麦产量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J].
王兵 ;
刘文兆 ;
党廷辉 ;
高长青 .
农业工程学报, 2011, 27 (08) :101-107
[7]   不同氮肥管理措施在华北平原冬小麦上的应用效果 [J].
赵士诚 ;
沙之敏 ;
何萍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1, 17 (03) :517-524
[8]   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对半旱地冬小麦/夏玉米氮素累积、分配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J].
张宏 ;
周建斌 ;
刘瑞 ;
张鹏 ;
郑险峰 ;
李生秀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1, 17 (01) :1-8
[9]   半干旱黄土区不同施氮水平冬小麦产量形成与氮素利用 [J].
赵新春 ;
王朝辉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0, (05) :65-70+91
[10]   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土壤硝态氮运转特性 [J].
蒋会利 ;
温晓霞 ;
廖允成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 16 (01) :237-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