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7 条
八大公山中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组成与结构
被引:54
作者:
卢志军
[1
]
鲍大川
[1
]
郭屹立
[1
,2
]
路俊盟
[1
,2
]
王庆刚
[1
,2
]
何东
[1
]
张奎汉
[1
,2
]
徐耀粘
[1
,2
]
刘海波
[1
,2
]
孟红杰
[1
,2
]
黄汉东
[1
]
魏新增
[1
]
廖建雄
[1
]
乔秀娟
[1
]
江明喜
[1
]
谷志容
[3
]
廖春林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水生植物与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3] 湖南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来源:
关键词: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垂直结构;
径级结构;
空间分布;
区系;
武陵山系;
物种组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157 [];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中亚热带1000~2000 m中山地带。八大公山位于武陵山系北端,中亚热带北缘,具有保护较好的典型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了研究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动态和川东-鄂西植物多样性形成及维持机制,按照CTFS(Center for Tropical Forest Science)样地建设标准,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于2010-2011年在湖南八大公山(Badagongshan,BDGS)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一个25 hm2(500 m×500 m)中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动态监测样地(Forest Dynamic Plot)。本研究以样地内所有胸径(DBH)≥1 cm的木本植物(不含竹藤)为研究对象,分析该样地区系成分、群落组成、垂直结构、径级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八大公山样地属于典型的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物以泛热带分布科(24.50%)和北温带分布属(24.56%)占优势,包括9种珍稀濒危植物。样地内木本植物合计53科、114属、238种(含种下分类单位),186556株存活个体。落叶树144种,常绿树94种。壳斗科(Fag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樟科(Lauraceae)和山茶科(Theaceae)占据优势;个体数超过1000的有38个物种,以常绿树种(63.16%)为主;稀有种(<25株)103个(占样地物种总数43.28%)。群落垂直结构可分为乔木层(优势树种多脉青冈Cyclobalanopsis multinervis和亮叶水青冈Fagus lucida)、亚乔木层(优势种长蕊杜鹃Rhododendron stamineum和黄丹木姜子Litsea elongata)和灌木层(优势种短柱柃Eurya brevistyla和薄叶山矾Symplocos anomala)。个体数超过1000的树种和稀有种主要来自灌木层。由于生长型限制,样地内树种平均胸径较小(5.41 cm),DBH<5 cm的个体占优势(68.40%)。主要优势树种的径级结构呈现倒J型。
引用
收藏
页码:336 / 344
页数:9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