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的钙质超微化石地层学研究及意义

被引:8
作者
潘家华 [1 ]
张静 [2 ]
刘淑琴 [1 ]
万晓樵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2]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富钴结壳; 钙质超微化石; 生物地层学研究; 意义;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6.3 [海底矿物与岩石];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本文对采自西北太平洋某海山的CHA56富钴结壳样品进行了钙质超微化石及生物地层学的研究与分析,并对其所折射的时代意义进行了探讨。该结壳从构造上分为3层:致密型上层、疏松型中层和致密型下层。在研究中对各构造层和各分层有颜色或细微构造变化的层位都进行了取样分析。在识别化石的基础上,确定了该结壳的疏松型中层为晚中新世到晚上新世(0.5~11.9Ma)沉积;致密型下层为晚古新世到晚渐新世(56.3~23.2Ma)沉积。研究发现,在致密型下层和疏松型中层之间存在沉积间断。研究认为,新生代渐新世/中新世(O/M)时太平洋深水海洋环境的变化,可能是导致西北太平洋海山上3层构造结壳下、中层间显微构造、色泽和成分发生变化和沉积间断产生的主要原因,下、中层间的界面成为结壳生长过程中一个特定的时间标识。
引用
收藏
页码:411 / 41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西太平洋富钴结壳生长与富集特征 [J].
潘家华 ;
Eric De CARLO ;
刘淑琴 ;
杨忆 ;
游国庆 .
地质学报, 2005, (01) :124-132
[2]   太平洋水下海山磷酸盐的成因及形成环境 [J].
潘家华 ;
刘淑琴 ;
杨忆 ;
刘学清 .
地球学报, 2004, (04) :453-458
[3]   大洋磷酸盐化作用对富钴结壳元素富集的影响 [J].
潘家华 ;
刘淑琴 ;
Eric DeCarlo .
地球学报, 2002, (05) :403-407
[4]   西太平洋富钴结壳的分布、组分及元素地球化学 [J].
潘家华 ;
刘淑琴 .
地球学报, 1999, (01) :47-54
[5]   中太平洋锰结壳地球化学特征 [J].
许东禹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0, (04) :1-10
[6]  
Takashi Ito,Akira Usui,Yoshimichi Kajiwara,Takanori Nakano.Strontium isotopic compositions and paleoceanographic implication of fossil manganese nodules in DSDP/ODP cores, Leg 1–126[J].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1998(9)
[7]  
Susumu Nishimura,S. Suparka.Tectonic approach to the Neogene evolution of Pacific-Indian Ocean seaways[J].Tectonophysics,1997(1)
[8]  
A.G. Beu,M. Griffin,P.A. Maxwell.Opening of Drake Passage gateway and Late Miocene to Pleistocene cooling reflected in Southern Ocean molluscan dispersal: evidence from New Zealand and Argentina[J].Tectonophysics,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