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豆栽培和野生资源脂肪性状的变异特点研究

被引:6
作者
郑永战 [1 ]
盖钧镒 [1 ]
赵团结 [1 ]
周瑞宝 [2 ]
田少君 [2 ]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
[2] 河南工业大学大豆精深加工研究所
关键词
栽培大豆[Glycinemax(L.)Merr.]; 野生大豆(Glycinesoja Sieb.et Zucc.); 种质资源; 脂肪含量; 脂肪酸组成; 变异特点;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65.1 [大豆];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目的】分析中国大豆栽培和野生种质资源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本文简称脂肪性状)的变异特点,筛选优异种质,为不同生态区域大豆脂肪性状育种提供材料和依据。【方法】从中国全国各大豆生态区抽取代表性的栽培和野生材料进行田间试验,测定脂肪性状,进行各性状变异特点分析,并应用多元变异指数、聚类和主成分法分析中国和各生态区大豆脂肪性状的综合变异。【结果】(1)中国栽培大豆脂肪平均含量为17.21%,比野生种提高6.22%;油酸平均含量为23.25%,提高7.75%;亚麻酸平均含量为8.00%,减低4.23%;亚油酸平均含量为53.53%,减低2.57%;但栽培种的变异小于野生种;不同生态区均有此同一趋势。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在全国和各区差异均不大。(2)中国野生群体及各生态区群体脂肪性状的多元变异度均大于相应的栽培种,长期人工选择使栽培种的变异相对减小,但多元变异方向相对较宽。(3)栽培种脂肪含量与来源地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野生种未见相关,推论栽培种脂肪含量与纬度的相关主要应是人工选择的结果。(4)筛选得到高脂肪、高油酸、高亚油酸、低亚麻酸的优良材料,其中N23547和N23697为兼具高脂肪(>23%)、高油酸(>30%)、低亚麻酸含量(5%左右)的优异资源。【结论】栽培大豆脂肪、油酸平均含量显著高于野生种,亚麻酸平均含量显著低于野生种,亚油酸平均含量略低于野生种,饱和脂肪酸平均含量与野生种差异不大。脂肪性状在各个生态区域内均存在丰富的变异,区域间的变异并不比区域内大。栽培种脂肪含量与纬度的相关主要是人工选择的结果。筛选出一批优异种质。
引用
收藏
页码:1283 / 129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大豆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QTL定位 [J].
郑永战 ;
盖钧镒 ;
卢为国 ;
李卫东 ;
周瑞宝 ;
田少君 .
作物学报, 2006, (12) :1823-1830
[2]   植物种质群体遗传结构改变的测度 [J].
盖钧镒 .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5, (01) :1-8+14
[3]   高油大豆新品种邯豆四号 [J].
李俊玲 .
中国种业, 2004, (03) :63-63
[4]   中国大豆品种生态区域划分的研究 [J].
盖钧镒 ;
汪越胜 .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02) :139-145
[5]   大豆诱变育种研究四十年 [J].
王培英 ;
翁秀英 ;
王彬如 ;
郭玉虹 .
激光生物学报, 1998, (03) :52-55
[6]   中国大豆种质资源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J].
刘兴媛 ;
胡传璞 ;
季玉玲 .
作物品种资源, 1998, (02) :42-44
[8]   中国野生大豆(G.soja)脂肪含量的多样性及地理分布 [J].
徐豹 ;
庄炳昌 ;
徐航 ;
路琴华 ;
王玉民 ;
李福山 .
大豆科学, 1993, (04) :269-274
[9]   中国野生大豆(G.soja)脂肪及其脂肪酸组成的研究 [J].
徐豹 ;
庄炳昌 ;
路琴华 ;
王玉民 ;
胡传璞 ;
梁歧 ;
郑惠玉 ;
吕景良 .
吉林农业科学, 1993, (02) :1-6
[10]   中国野生大豆资源的地理分布及生态分化研究 [J].
李福山 .
中国农业科学, 1993, (02) :4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