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土壤有效性微量元素分布研究——Ⅵ.有效铜、铁的含量与分布

被引:1
作者
张自立
罗孝荣
机构
[1] 安徽农学院农学系
关键词
土壤; 有效铜; 有效铁;
D O I
10.13610/j.cnki.1672-352x.1990.04.006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安徽省耕种土壤中的有效铜平均含量较高,pH<7为4.11ppm(0.1NHCl提取),pH≥7为1.92ppm(DTPA—CaCl2—TEA提取),以水稻土平均含量最高。pH<7的土壤,缺铜率在50%以上的依次为红壤>紫色土>石灰(岩)土>黄棕壤,紫色岩风化物>第四纪红粘土>碳酸盐岩风化物>泥质页岩风化物>酸性岩风化物。皖南山丘是安徽省缺铜土壤的主要分布地区。安徽省pH≥7的耕种土壤中的有效铁(提取方法如铜)平均含量16.67ppm,总体水平较高。紫色土和潮土(多分布在淮北、皖南和沿江)是主要的缺铁土壤。
引用
收藏
页码:275 / 27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我国缺乏微量元素的土壤及其区域分布 [J].
刘铮 ;
朱其清 ;
唐丽华 ;
徐俊祥 ;
尹楚良 .
土壤学报, 1982, (03) :209-223
[2]  
土壤和植物中微量元素分析方法[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微量元素组 编著,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