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场所理论的徐州都市圈发展研究

被引:12
作者
吴泓
陈修颖
顾朝林
机构
[1]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2]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中国江苏南京
关键词
非场所理论; 都市圈; 空间组织; 徐州;
D O I
10.15957/j.cnki.jjdl.2003.06.012
中图分类号
F299.2 [中国];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从非场所理论产生背景、内涵入手,分析了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探讨了都市圈概念和形成的条件。在此基础上,以徐州为例,剖析了其发展条件,提出了徐州都市圈发展的空间组织和发展思路。
引用
收藏
页码:766 / 77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大都市伸展区:全球化时代中国大都市地区发展新特征 [J].
顾朝林 ;
于涛方 ;
陈金永 .
规划师, 2002, (02) :16-20
[2]   论都市圈地域空间的组织 [J].
张京祥 ;
邹军 ;
吴启焰 ;
陈小卉 .
城市规划, 2001, (05) :19-23
[3]   机遇与挑战中发展的广州——从中心城市到现代化网络型城市群体中的重要核心城市 [J].
尹稚 ;
林澎 ;
林文棋 ;
郑筱津 .
城市规划, 2001, (03) :16-19
[4]   关于徐连经济带发展若干战略问题的思考 [J].
沈正平 .
经济地理, 1998, (01) :45-51+68
[5]  
中国城市群[M].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姚士谋等著,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