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气富集带地质控制因素及地震预测方法

被引:27
作者
杨瑞召 [1 ,2 ]
赵争光 [1 ]
庞海玲 [3 ]
李聪聪 [1 ]
仇念广 [1 ]
宋向辉 [1 ]
机构
[1]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2]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试验室
[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页岩气; 地震储层预测; 裂缝型页岩气区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P631.4 [地震勘探];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首先对页岩气富集带的地质控制因素及各家的评价指标进行了探讨,认为页岩气的评价指标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评价页岩气量的多少,即资源因素,它决定了该区页岩气资源潜力及储量的多少,是页岩气资源评价、有利区块优选的关键指标。主要包括页岩厚度、有机质(TOC)丰度、干酪根类型、成熟度(Ro)、天然气含量及状态(游离、吸附)等。另一类决定了页岩气能否经济地开采出来,以及产量的高低,即所谓的"核心区"或"甜点"区。包括埋藏深度、页岩本身的矿物成分、脆度、孔隙度(裂缝)、渗透率以及原始地应力大小、方向及差异等。这两类指标共同控制了页岩气的富集和最终产量。因此,在页岩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应首先利用地质和地球化学方法对第一类指标进行评价,从中优选出有利区块。在有利区块内,可以利用地震相关技术对第二类指标预测和评价,从中优选出适合钻井和开采的页岩气富集带或"甜点"区。根据对页岩气富集带(甜点)地质控制因素的讨论,可以将页岩气划分为"裂隙"型页岩气藏及"脆性"型页岩气,两种类型均需位于弱应力各向异性区,以便于压裂过程中得到理想的复杂网状裂缝系统。笔者认为,对于"裂隙"型页岩气藏,几何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包括相干体、蚂蚁体、曲率体等)可以很好地刻画断层、隐伏断层及裂缝发育带,对这些成果的解释可以以玫瑰图的方式展示,从而可以揭示该区域的裂缝的主要发育方向及次要方向,进而推断该区的局部主应力方向,为水平井位部署提供依据。而对于"脆性"型页岩气藏,叠前反演技术、叠后反演技术可以揭示低泊松比(υ),纵横波速比等来进行有利目标(甜点)识别。曾经在常规油气勘探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地震技术,在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仍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
引用
收藏
页码:339 / 34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页岩气开发技术现状及研究方向 [J].
刘德华 ;
肖佳林 ;
关富佳 .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1, 33 (01) :119-123+169
[2]   “连续型”油气藏及其在全球的重要性:成藏、分布与评价 [J].
邹才能 ;
陶士振 ;
袁选俊 ;
朱如凯 ;
董大忠 ;
李伟 ;
王岚 ;
高晓辉 ;
公言杰 ;
贾进华 ;
侯连华 ;
张光亚 ;
李建忠 ;
徐春春 ;
杨华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9, 36 (06) :669-682
[3]   页岩气成藏控制因素及中国南方页岩气发育有利区预测 [J].
聂海宽 ;
唐玄 ;
边瑞康 .
石油学报, 2009, 30 (04) :484-491
[4]   页岩气藏形成机理与富集规律初探 [J].
陈更生 ;
董大忠 ;
王世谦 ;
王兰生 .
天然气工业, 2009, 29 (05) :17-21+134
[5]   页岩气成藏机理和分布 [J].
张金川 ;
金之钧 ;
袁明生 .
天然气工业, 2004, (07) :15-18+131
[6]   页岩气及其成藏机理 [J].
张金川 ;
薛会 ;
张德明 ;
蒲军 .
现代地质, 2003, (04) :466-466
[7]  
非常规油气勘探与开发[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孙赞东, 2011
[8]  
Understanding geophysical responses of shale-gas plays. YAPING ZHU,ENRU LIU,ALEX MARTINEZ,et al. The Leading EDGE . 2011
[9]  
Relationship of natural gas oc-currence and production in eastern Kentucky (big sandy gas field)to joints and fractures in devonian bituminous shale. Hunter C D,Young D M.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logists Bulletin . 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