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稻间作系统的生态结构特征及生理特性研究

被引:15
作者
黄义德
张玉屏
黄文江
程希武
机构
[1]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系!合肥,安徽农业大学农学系!合肥,安徽农业大学农学系!合肥,安徽农业大学农学系!合肥
关键词
茶稻间作; 生态结构; 生理特性;
D O I
10.13287/j.1001-9332.1999.0145
中图分类号
S311 [作物生理学];
学科分类号
090302 ;
摘要
茶稻间作系统叶面积指数高于单作茶园,且上、下2 层空间分布合理,水稻生长前期形成上部茶冠和下部水稻的生态边界层,生长后期则形成上部水稻和下部茶冠的生态边界层,有利于系统对光、热、水、气资源的充分利用.比之于单作茶园,茶稻间作系统内盛夏期相对光强减弱357 % ,午后温度降低09 ~19 ℃,相对湿度增加7 % ,为茶树生长提供了较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新梢生长速率有所提高.茶稻间作系统中的水稻比水田水稻水分利用率高,边际效应显著,有效穗数增加,结实率提高
引用
收藏
页码:559 / 562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水稻覆膜旱作的生态生理效应 [J].
黄义德 ;
张自立 ;
魏凤珍 ;
李金才 .
应用生态学报, 1999, (03) :50-53
[2]   皖西大别山区茶稻间作技术及效益分析 [J].
黄义德 ;
方利 ;
朱崇庄 ;
王子才 ;
何家祚 ;
马贤炳 .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1998, (03) :83-87
[3]   水稻地膜覆盖旱作技术研究初报 [J].
黄义德 ;
李金才 ;
张自立 ;
丁克坚 ;
杨其光 ;
左震东 .
安徽农业科学, 1997, (03) :17-19
[4]   茶园间植乌桕的气候生态效应 [J].
丁瑞兴 ;
黄晓澜 ;
周亚军 .
应用生态学报, 1992, (02) :131-137
[5]   湿地松与茶树间作生态效应的研究 [J].
唐荣南 ;
汤兴陆 .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7, (02) :35-44
[6]   遮荫茶树光合特性研究 [J].
陶汉之 ;
张承慧 .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86, (06) :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