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隐性“拐点”现象与城乡协调发展新需求——赣南90村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

被引:5
作者
杨达
机构
[1]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拐点; 协调发展; 城市化; “富农”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3.6 [农业劳动力与农业人口];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0701 ; 070104 ;
摘要
本文基于随机抽样赣南90个村委会的调查资料,从农业资源及其劳动力需求、近8年离村增长率、年龄性别及学历结构、外出户型及定居户型等方面展开分析,揭示了农业劳动力绝对不足7村、相对不足25村与绝对剩余58村并存的潜隐性“拐点”现象,认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可分为消化绝对剩余量和相对剩余量两个阶段、目前正处于从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过渡的较早时期,应及时调整相关政策,促成城市化、工业化和“富农”化三大进程的良性互动格局,稳步而有效地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137 / 147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民工荒”蔓延内地的意味 [J].
林嵬 .
瞭望新闻周刊, 2006, (21) :10-11
[2]   农村劳动力转移:从“推拉模型”到“三力模型”的设想 [J].
徐育才 .
学术研究, 2006, (05) :22-26
[3]   农村就业转移增长的困境——论中国三农问题的一个逆向趋势 [J].
韩康 .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6, (03) :24-27
[4]   城市化与我国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J].
曹建海 .
资源与人居环境, 2006, (03) :27-30
[5]   “未富先老”与劳动力短缺 [J].
蔡昉 ;
王美艳 .
开放导报, 2006, (01) :31-39
[7]   劳动力流动与工资差异 [J].
钟笑寒 .
中国社会科学, 2006, (01) :34-46+206
[8]   劳动力供求“拐点”与中国二元经济转型 [J].
王诚 .
中国人口科学, 2005, (06) :2-10+95
[9]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博弈分析——对托达罗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研究 [J].
危丽 ;
杨先斌 .
经济问题, 2005, (09) :34-37
[10]   低工资是造成“民工荒”的根本原因——东部地区农民工短缺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J].
盛来运 ;
孙梅君 ;
侯锐 ;
张明梅 .
调研世界, 2005, (09)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