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山东南地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初步研究

被引:23
作者
童立强 [1 ]
祁生文 [2 ]
刘春玲 [1 ]
机构
[1]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2] 不详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地理信息系统; 滑坡; 泥石流; 崩塌; 西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94 [灾害地质学];
学科分类号
0818 ; 081803 ;
摘要
利用遥感手段,结合MapGis,研究了喜马拉雅山东南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情况,发现本区发育的主要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冰湖以及堰塞湖。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斜坡地质灾害是本区最重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占到总灾害数量的95.3%。在此基础上对喜马拉雅山东南地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初步研究,发现本区地质灾害的发育在空间上的分布并非均匀,而是具有丛集性的特点。滑坡灾害主要发育在隆子和朗县。泥石流灾害比较严重的有米林、隆子和洛扎3县,而崩塌则主要集中在隆子县。研究发现,本区滑坡发育与地层、地形坡度以及土地类型关系密切,其中修康群、日当组和念青唐古拉群是本区的"易滑地层"。涅如组由于面积大,其中发育的滑坡较多,但是滑坡的发育率只略高于本区的平均水平。统计表明,16°30°的坡度范围是滑坡最容易发生的。大于45°以上的坡段很少发生滑坡。灌木林和天然草地这两种土地类型滑坡发育率最高。对于泥石流,研究表明,涅如组中泥石流发育面积最大,发育率也最高。泥石流发育的最适宜坡度也是16°30°这样一个坡度范围。冰川和永久积雪区则最易发生泥石流。崩塌发育与地层类型、坡度的关系较为密切,崩塌主要发育在涅如组中,并且集中在坡度大于60°以上的陡坡段中。这些初步成果的取得,是以后进行该区地质灾害空间预测的基础。
引用
收藏
页码:721 / 72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8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