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宙—元古宙界线研究现状

被引:10
作者
李江海
黄雄南
钱祥麟
刘树文
机构
[1]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北京
关键词
太古宙—元古宙界线; 构造-岩浆事件; 基性岩浆侵位; 华北克拉通;
D O I
10.16108/j.issn1006-7493.2001.01.005
中图分类号
P534.1 [前寒武纪];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摘要
根据大量资料 ,分析了近年来对太古宙—元古宙界线 (A/P)及其附近的研究成果 ,并着重论述了有关构造 -岩浆事件的研究及其意义 ,结合我国华北A/P界线的相关问题的研究概况 ,认为在五台山和太行山等地的变质岩区选择典型剖面 ,对太古宙基底的变基性岩体进行构造背景、精确同位素年代学以及盖层的沉积特征等多学科综合研究 ,是今后深入探讨这一领域的关键 ,其研究成果对明确我国A/P界线标志将提供重要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43 / 4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恒山地区变基性岩墙群的发现及“五台群”绿岩地层的解体 [J].
李江海 ;
黄雄南 ;
刘树文 ;
张志强 ;
A.Krner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11) :902-910
[2]   华北陆块基底构造格局及早期大陆克拉通化过程 [J].
李江海 ;
钱祥麟 ;
黄雄南 ;
刘树文 .
岩石学报, 2000, (01) :1-10
[3]   北京地区太古宙岩石同位素年龄及其意义 [J].
金文山 ;
管爱莲 .
前寒武纪研究进展, 1999, (03) :1-13
[4]   中国古元古代年代地层再划分的若干问题与建议 [J].
田永清 ;
苗培森 .
现代地质, 1999, (02) :96-97
[5]   前寒武纪的超大陆旋回及其板块构造演化意义 [J].
李江海 .
地学前缘, 1998, (S1) :144-154
[6]   元古代基性岩墙群的成因机制、构造背景及其古板块再造意义 [J].
李江海 ;
何文渊 ;
钱祥麟 .
高校地质学报, 1997, (03) :33-42
[7]   早元古代滹沱群玄武岩Rb-Sr、Sm-Nd同位素体系初论 [J].
王汝铮 .
前寒武纪研究进展, 1997, (01) :35-42
[8]   辽宁建平地区变质基性岩脉的地质特征 [J].
陈曼云,季建清 .
辽宁地质, 1996, (01) :19-24
[9]   高级变质区变基性岩脉群的研究——以太平寨—金厂峪地区为例 [J].
陈曼云 .
地质学报, 1990, (02) :157-169+189
[10]  
中条山前寒武纪年代构造格架和年代地壳结构[M]. 地质出版社 , 孙大中,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