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与公共性
被引:88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晓春
机构
:
[1]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来源
: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年
/ 03期
关键词
: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方性;
公共性;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G122 [文化专题研究];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与"遗产"概念所蕴涵的不同的知识形态与呈现方式,及其在全球化与民族—国家语境下衍生出来的不同意义与价值,认为作为"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方性,而作为"遗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被赋予了广泛的公共性,认识到两者的区别,有助于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76 / 8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谁的原生态? 为何本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原生态现象分析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晓春
[J].
学术研究,
2008,
(02)
: 153
-
158
[2]
文化生态保护区问题刍议
刘魁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刘魁立
[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3)
: 9
-
12
[3]
社会如何记忆.[M].(美)保罗·唐纳顿著;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
地方性知识.[M].(美)克利福德·吉尔兹(CliffordGeertz)著;王海龙;张家〓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5]
文化与公共性.[M].汪晖;陈燕谷主编;.三联书店.1998,
←
1
→
共 5 条
[1]
谁的原生态? 为何本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原生态现象分析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晓春
[J].
学术研究,
2008,
(02)
: 153
-
158
[2]
文化生态保护区问题刍议
刘魁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刘魁立
[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3)
: 9
-
12
[3]
社会如何记忆.[M].(美)保罗·唐纳顿著;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
地方性知识.[M].(美)克利福德·吉尔兹(CliffordGeertz)著;王海龙;张家〓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5]
文化与公共性.[M].汪晖;陈燕谷主编;.三联书店.1998,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