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湖河网区恢复与退化河岸带湿地生态及水环境功能比较

被引:15
作者
田自强
韩梅
张雷
机构
[1]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河流与海岸带环境研究室
[2]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河流与海岸带环境研究室 北京
关键词
西太湖; 河网区; 滨岸带湿地; 生态和水环境功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71.1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对西太湖平原河网区严重退化的河岸带湿地进行恢复的基础上,开展了恢复后湿地和退化湿地内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生物量,植物干物质体内氮、磷含量,湿地水体中悬浮物含量、氮、磷营养物质浓度以及恢复后湿地内反硝化作用等湿地生态和水环境功能方面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已恢复湿地群落结构趋于完整,物种多样性指数值较高,一般在1.7~3之间,均匀度在0.5~0.9之间波动。退化湿地物种丰富度低,多样性指数值较低,分别在0.3~1.5(H′),0.15~0.65(J)之间波动。在水花生(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入侵的群落内,种类稀少,且分布极不均匀,仅在0.3~1(H′)和0.1~0.3(J)之间波动,群落结构严重退化。(2)在植物生长旺盛期,1m2湿地内的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香蒲(Typha orientalis)及茭草(Zizania latifolia)分别为42,18株和17株。其在湿地内的生物量分别为:4692,5142kg和2182kg;(3)上述物种单位干物质中的氮、磷平均含量分别达到2.88mg/g和2.09mg/g;沉水植物作为滨岸带湿地群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高的生物量,而且吸收氮磷能力强,单位干物质氮、磷含量分别达到7.27mg/g和4.14mg/g;(4)植物对水体及沉积物中可溶性氮、磷的有效吸收以及颗粒态磷的自然沉降作用,使得上游来水中的总氮浓度流经湿地时,降至0.15~0.89mg/L之间,平均下降了85%;总磷浓度则由进水时的0.248~0.598mg/L,降至出水时的0.002~0.083mg/L;(5)滨岸带湿地对河水中悬浮物的有效拦截、滞留和吸附作用,使得入湖河水中的悬浮物含量降低了90%以上;(6)在高温缺氧的环境中,滨岸带湿地表现出较强的反硝化作用,且由河心向河岸逐渐增强的趋势。近河心处测定的N2O通量为0.034~0.068之间,到河岸处升至0.046~0.089。反硝化作用是削减水体中氮负荷的有效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2812 / 2822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西太湖湖滨带已恢复与受损芦苇湿地环境功能比较 [J].
田自强 ;
郑丙辉 ;
张雷 ;
刁文彬 .
生态学报, 2006, (08) :2625-2632
[2]   河岸带研究及其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J].
张建春 ;
彭补拙 .
生态学报, 2003, (01) :56-63
[3]   太湖湖滨带生态系统退化原因以及恢复与重建设想 [J].
许朋柱 ;
秦伯强 .
水资源保护, 2002, (03) :31-36+69
[4]   河岸植被缓冲带与河岸带管理 [J].
邓红兵 ;
王青春 ;
王庆礼 ;
吴文春 ;
邵国凡 .
应用生态学报, 2001, (06) :951-954
[5]   太湖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J].
陈荷生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1, (02) :173-178
[6]   河岸植被特征及其在生态系统和景观中的作用 [J].
陈吉泉 .
应用生态学报, 1996, (04) :439-448
[7]   太湖入湖河道污染物控制生态工程模拟研究 [J].
戴全裕,蒋兴昌,汪耀斌,黄卫良,成新 .
应用生态学报, 1995, (02) :201-205
[8]  
太湖综合调查初步报告[M]. -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著, 1965
[9]  
co-engineering simulation on pollutant control in river courses of Taihu Lake.Chin .2 Dai QY,Jiang X C,Wang Y W,et al. J.Appl.Ecol . 1995
[10]  
Advanced Hydrobiology .2 Liu J K. Beijing:Scientific Publishing House .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