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深槽沉积的研究

被引:6
作者
杨达源
李徐生
任黎秀
张建新
葛兆帅
王爱军
陈可锋
机构
[1]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关键词
底流作用; 深槽沉积物; 长江三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12.2 [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文章研究长江三峡两个基岩深槽沉积岩砾的岩性组成与粒度特征 ,深槽底部的砾石成分以深槽基岩崩落蚀余物质为主 ,深槽的中上部则以长江底流搬运沉积物为主。14 C测年数据显示 ,深槽的发育在 3.5万年以前 ,以侵蚀深切为主 ,没有留下蚀余堆积 ;3.5万年以后 ,仍以侵蚀为主 ,但已有蚀余为主的岩块堆积 ;大约 2 .4万年以来 ,逐渐有缓慢的冲积砾石堆积 ;至葛洲坝建成以后 ,该地发育了比较稳定的冲积砾石层和砂层。看来大约 35kaB .P .前后 ,该地水动力强度发生过重大变化 ,与施雅风等关于 3~ 4万年前长江上游多雨期研究成果相吻合。
引用
收藏
页码:501 / 505+602 +60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3 条
  • [1] 40~30ka B.P.中国暖湿气候和海侵的特征与成因探讨[J]. 施雅风,于革.第四纪研究. 2003(01)
  • [2] 长江三峡坝区河谷深槽的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杨达源
    李徐生
    柯贤坤
    周旅复
    陈德基
    杨天民
    薛果夫
    [J]. 地理学报, 2002, (05) : 547 - 552
  • [3] 长江上游河谷地貌[M]. 科学出版社 , 沈玉昌著, 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