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9 条
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模式在儿科门急诊静脉留置针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13
作者:
王娟
[1
]
闻亚军
[1
]
梅云霞
[1
]
周琴
[2
]
机构:
[1]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幼分院门急诊
[2]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幼分院护理部
来源:
关键词:
儿科;
门急诊;
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模式;
留置针;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473.72 [儿科护理学];
学科分类号:
1011 ;
摘要: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模式在儿科门急诊静脉留置针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2011年1—12月将小儿门急诊输液使用留置针患者240例纳入研究。将2011年1—6月实施FMEA模式前的使用留置针的12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将2011年7一12月应用FMEA模式后的120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应用FMEA分析方法,对门急诊小儿静脉留置针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原因、结果进行查找,计算出RPN值,针对影响家庭留置的高危因素,实施相应的整改措施。比较两组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导管堵塞、外渗、意外拔针/脱管、穿刺点感染的RPN值和留置天数。结果实施FMEA后,观察组在意外拔管(48.00±9.13)、导管堵塞(72.00±27.96)及外渗(140.00±18.39)等安全质量方面的RPN值均较对照组[(96.00±12.47),(288.00±37.40),(168.00±31.24)]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79,13.08,2.22;P<0.05)。观察组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2.02 d)较对照组(3.95 d)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9,P<0.01)。结论 FMEA模式的应用有利于提升门急诊患儿静脉留置针风险管理,保障输液安全,减少并发症,延长留置时间,值得在儿科门急诊推广。
引用
收藏
页码:3873 / 3875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