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自主性:大转型的新向度——评波兰尼的《大转型》

被引:2
作者
王欣
杨君
机构
[1]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大转型; 市场; 国家; 社会自主性;
D O I
10.16822/j.cnki.hitskb.2015.06.008
中图分类号
C91 [社会学];
学科分类号
030301 ; 1204 ;
摘要
市场对社会的脱嵌和主导发生于整个现代化过程之中,波兰尼通过分析市场和社会的双向运动,揭示了市场经济下深层的社会自主性,但对如何建设社会自主性并没有给出具体分析。基于此,面对中国的全面转型,国家的积极引导、公共领域的开放性沟通、社会团体的兴盛和个人自主意识的觉醒是建构社会自主性的必要条件,以此使社会自主性的力量与市场、国家形成一种互补合作的关系,维护经济在社会、自然和谐共生关系中的平稳发展,这在当下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转型。
引用
收藏
页码:54 / 5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视角与实质 [J].
魏广志 .
青海社会科学, 2013, (06) :33-36
[2]   改革以来劳动力商品化和雇佣关系的发展——波兰尼和马克思的视角 [J].
孟捷 ;
李怡乐 .
开放时代, 2013, (05) :74-106
[3]   论中国社会的草根建设 [J].
卢岚 ;
谌晓明 .
学术论坛, 2012, 35 (10) :190-194
[5]   “神话”的自由市场:从波兰尼的《大转型》说起 [J].
赵君 .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42 (05) :112-114
[6]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目标与挑战 [J].
黄建洪 .
江西社会科学, 2009, (07) :186-190
[7]   社会转型原点结构理论模型的构建 [J].
夏东民 .
苏州大学学报, 2006, (02) :13-17
[8]   市民社会与公共领域 [J].
胡涤非 .
广西社会科学, 2003, (10) :14-16
[9]   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研究评述 [J].
郭德宏 .
安徽史学, 2003, (01) :87-91
[10]   市民社会的两个传统及其在现代的汇合 [J].
方朝晖 .
中国社会科学, 1994, (05) :8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