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秦岭沙河湾岩体成因——来自锆石U-Pb定年及其Hf同位素的证据

被引:31
作者
张成立 [1 ]
王晓霞 [2 ]
王涛 [3 ]
戴梦宁 [1 ]
机构
[1]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学系
[2]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3]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Hf同位素; 壳幔岩浆混合; 沙河湾花岗岩; 东秦岭;
D O I
10.16152/j.cnki.xdxbzr.2009.03.015
中图分类号
P597.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确定东秦岭沙河湾花岗岩体形成时代、源区性质及其成因。方法在锆石内部结构的CL图像研究基础上,用LA-ICPMS和MC-ICPMS测定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组成,探讨寄主花岗岩、暗色闪长质包体及及围岩中闪长质脉体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组成特征。结果寄主花岗岩、暗色包体及其围岩中闪长质脉体分别存在210 Ma和197 Ma,197 Ma和188 Ma以及230M a和210 Ma两组年龄的锆石;对应的Hεf(t)值在一个略微偏正或负的范围内变化,指示该岩体非单一源区岩浆物质所能形成,至少是两个源区岩浆混合作用的结果。结论该岩体是以新元古带古老地壳物质熔融为主体的壳源岩浆与源自略富集地幔的幔源岩浆高度混合的产物。这一壳、幔岩浆混合作用首先以230Ma的幔源岩浆活动为标志,并可能在210 Ma前就由于幔源岩浆活动热源的持续积累而诱发了该区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形成以壳源岩浆为主的岩浆房。此后,约在200 Ma深部幔源基性岩浆进入壳源酸性岩浆房发生岩浆混合,并一直持续到185 Ma左右,证明了秦岭中生代壳、幔岩浆混合作用持续了大约60 Ma。
引用
收藏
页码:453 / 465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秦岭造山带早中生代花岗岩成因及其构造环境 [J].
张成立 ;
王涛 ;
王晓霞 .
高校地质学报, 2008, (03) :304-316
[2]   秦岭沙河湾造山带型环斑花岗岩地球化学及构造属性讨论 [J].
周滨 ;
汪方跃 ;
孙勇 ;
孙卫东 ;
丁兴 ;
胡艳华 ;
凌明星 .
岩石学报, 2008, 24 (06) :1261-1272
[3]   Lu-Hf年代学研究——以大别榴辉岩为例 [J].
袁洪林 ;
高山 ;
罗彦 ;
宗春蕾 ;
戴梦宁 ;
柳小明 ;
第五春荣 .
岩石学报, 2007, (02) :233-239
[4]   大别山超高压榴辉岩和花岗片麻岩中锆石Lu-Hf同位素研究 [J].
郑永飞 ;
陈仁旭 ;
张少兵 ;
唐俊 ;
赵子福 ;
吴元保 .
岩石学报, 2007, (02) :317-330
[5]   Lu-Hf同位素体系及其岩石学应用 [J].
吴福元 ;
李献华 ;
郑永飞 ;
高山 .
岩石学报, 2007, (02) :185-220
[6]   秦岭环斑结构花岗岩中暗色包体的岩浆混合成因及岩石学意义——元素和Nd、Sr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 [J].
王晓霞 ;
王涛 ;
Ilmari Happala ;
卢欣祥 .
岩石学报, 2005, (03) :935-946
[7]   西秦岭埃达克岩的SHRIMP定年及其构造意义 [J].
金维浚 ;
张旗 ;
何登发 ;
贾秀勤 .
岩石学报, 2005, (03) :959-966
[8]   东北地区新生代侵入体的锆石激光探针U-Pb年龄测定与稀土元素成分分析 [J].
袁洪林 ;
吴福元 ;
高山 ;
柳小明 ;
徐平 ;
孙德有 .
科学通报, 2003, (14) :1511-1520
[9]   北秦岭沙河湾环斑结构花岗岩的矿物学特征及其岩石学意义 [J].
王晓霞 ;
卢欣祥 .
矿物学报, 2003, (01) :57-62
[10]   北秦岭中生代沙河湾岩体环斑结构特征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J].
王晓霞 ;
王涛 ;
卢欣祥 .
地球学报, 2002, (01) :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