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9 条
东秦岭沙河湾岩体成因——来自锆石U-Pb定年及其Hf同位素的证据
被引:31
作者:
张成立
[1
]
王晓霞
[2
]
王涛
[3
]
戴梦宁
[1
]
机构:
[1]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学系
[2]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3]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Hf同位素;
壳幔岩浆混合;
沙河湾花岗岩;
东秦岭;
D O I:
10.16152/j.cnki.xdxbzr.2009.03.015
中图分类号:
P597.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确定东秦岭沙河湾花岗岩体形成时代、源区性质及其成因。方法在锆石内部结构的CL图像研究基础上,用LA-ICPMS和MC-ICPMS测定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组成,探讨寄主花岗岩、暗色闪长质包体及及围岩中闪长质脉体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组成特征。结果寄主花岗岩、暗色包体及其围岩中闪长质脉体分别存在210 Ma和197 Ma,197 Ma和188 Ma以及230M a和210 Ma两组年龄的锆石;对应的Hεf(t)值在一个略微偏正或负的范围内变化,指示该岩体非单一源区岩浆物质所能形成,至少是两个源区岩浆混合作用的结果。结论该岩体是以新元古带古老地壳物质熔融为主体的壳源岩浆与源自略富集地幔的幔源岩浆高度混合的产物。这一壳、幔岩浆混合作用首先以230Ma的幔源岩浆活动为标志,并可能在210 Ma前就由于幔源岩浆活动热源的持续积累而诱发了该区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形成以壳源岩浆为主的岩浆房。此后,约在200 Ma深部幔源基性岩浆进入壳源酸性岩浆房发生岩浆混合,并一直持续到185 Ma左右,证明了秦岭中生代壳、幔岩浆混合作用持续了大约60 Ma。
引用
收藏
页码:453 / 465
页数:13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