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缘中段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30
作者
孟晖
张岳桥
杨农
机构
[1]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3]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北京
关键词
滑坡; 岷江上游; 大渡河; 安宁河; 深切河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94 [灾害地质学];
学科分类号
0818 ; 081803 ;
摘要
利用调查获得的滑坡数据资料,结合野外实地考察,对川西高原岷江、大渡河和安宁河流域滑坡发生的海拔高程、地形坡度和坡高等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将这些统计结果与深切河谷地貌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岷江上游、安宁河流域的滑坡高程主要集中在15002000m,大渡河流域滑坡主要发生在海拔高程10001500m和15002000m。滑坡发生的地形坡度主要分布在15°35°,岷江流域有45.21%滑坡发生在地形坡度35°55°处;大渡河和安宁河流域滑坡主要集中在地形坡度15°45°之间。分析指出,川西高原绝大部分滑坡主要发生在河流“V”型谷地中,并受深切河谷地形地貌形态特征的控制。晚第四纪时期青藏高原快速隆升主导了河谷的深切作用,成为青藏高原东缘群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和分布的主要内动力控制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218 / 22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岷江上游干流岸坡主要表生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成因浅析 [J].
蒋良文 ;
王士天 ;
刘汉超 ;
李渝生 ;
王运生 .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2, (01) :13-17
[2]   滑坡危险度区划研究述评 [J].
乔建平 ;
赵宇 .
山地学报, 2001, (02) :157-160
[3]   岷江上游马脑顶—两河口段滑坡、崩塌形成的控制因素分析 [J].
王运生 ;
李渝生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2000, (S1) :205-208
[4]   滑坡发生的危险边坡判别及预测预报分析 [J].
陈永波 ;
王成华 .
山地学报, 2000, (06) :559-562
[5]   青藏高原东南部地貌边界带晚新生代构造运动 [J].
蒋复初 ;
吴锡浩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1998, (02) :3-5
[6]  
中国泥石流滑坡编目数据库与区域规律研究[M].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钟敦伦等编, 1998
[7]  
龙门山造山带的崛起和四川盆地的形成与演化[M].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 罗志立主编, 1994
[8]  
攀西地区新构造[M].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陈富斌,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