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气”现象与针效关系的初步观察

被引:24
作者
黄晓卿
机构
[1] 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
关键词
得气,针灸效应;
D O I
10.13703/j.0255-2930.1999.01.009
中图分类号
R245-0 [一般理论与方法];
学科分类号
100512 ;
摘要
分别以胃电变化和心功能变化作为针效指标,观察不同得气状态对针效的影响,并对不同得气状态的针效做了比较。结果发现针刺得气后针效好于无得气,针刺后得气是取得良好针效的重要条件,不同的得气状态针效有别。并分析讨论了得气的机理。
引用
收藏
页码:19 / 21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穴位形态学研究进展 [J].
余安胜 ;
严振国 .
上海针灸杂志, 1995, (03) :133-135
[2]   胃镜下观察针刺内关、足三里的反应150例 [J].
张中一 ;
陈家莉 ;
朱生梁 ;
宗志国 ;
樊菊娣 ;
朱贞贞 .
上海针灸杂志, 1995, (01) :11-11
[3]   心包经循行路线及其与心脏机能活动的关系的初步研究 [J].
游振铨 ;
胡翔龙 ;
吴宝华 ;
张炜 ;
梁栋富 .
针刺研究, 1993, (02) :143-148
[4]   针刺胃俞、梁丘穴对慢性胃炎患者胃电图影响的临床研究 [J].
许培昌 ;
崔淑丽 ;
田从豁 .
针灸学报, 1991, (03) :7-9
[5]  
中医经络现代研究[M]. 人民卫生出版社 , 胡翔龙等主编,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