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湿交替对东北温带次生林与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被引:15
作者
刘云凯
张彦东
孙海龙
机构
[1]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关键词
干湿交替; 有机碳矿化; 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10.05.051
中图分类号
S714 [森林土壤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在中温带的黑龙江省帽儿山地区,采集次生林和落叶松人工林表层(0-10cm)土壤,进行室内有机碳矿化培养。先在不同温度(5,15,25,35℃)下干土培养3d,然后进行不同水平的增湿处理(土壤含水率为25%,50%,75%,100%)继续培养11d。结果表明:加水增湿后两林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均被激发并在短时间(1~4d)内达到最大值,不同处理次生林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最大值变化范围为15.94~212.65μg CO2-C/(g.d),落叶松人工林土壤为16.75~110.85μg CO2-C/(g.d)。两林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矿化量随处理湿度的增加而增大,但落叶松人工林100%湿度处理在培养温度超过5℃时,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矿化量却低于75%湿度处理。高温(≥25℃)和高湿(50%~100%)条件下次生林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激发效应明显大于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而且次生林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湿度敏感性系数(k)和温度敏感性系数(Q10)均大于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这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干湿交替可导致次生林土壤较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损失更多的碳。
引用
收藏
页码:213 / 217+222 +22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温度对不同粘粒含量稻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J].
任秀娥 ;
童成立 ;
孙中林 ;
唐国勇 ;
肖和艾 ;
吴金水 .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0) :2245-2250
[2]   含水量对14C标记秸秆和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J].
唐国勇 ;
童成立 ;
苏以荣 ;
吴金水 ;
肖和艾 .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03) :538-543
[3]   土壤溶解有机质的含量动态及转化特征的研究进展 [J].
焦坤 ;
李忠佩 .
土壤, 2005, (06) :593-601
[4]   不同提取条件下红壤水稻土溶解有机碳的含量变化 [J].
李忠佩 ;
焦坤 ;
吴大付 .
土壤, 2005, (05) :50-54
[5]   可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动态及其与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关系 [J].
李忠佩 ;
张桃林 ;
陈碧云 .
土壤学报, 2004, (04) :544-552
[6]   六盘山林区几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影响的比较 [J].
吴建国 ;
张小全 ;
徐德应 ;
不详 .
植物生态学报 , 2004, (04) :530-538
[7]   格氏栲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呼吸对干湿交替的响应 [J].
杨玉盛 ;
陈光水 ;
董彬 ;
王小国 ;
谢锦升 ;
李灵 ;
卢豪良 .
生态学报, 2004, (05) :953-958
[8]   温度对土壤水分运动影响的研究进展 [J].
冯宝平 ;
张展羽 ;
张建丰 ;
汪志荣 .
水科学进展, 2002, (05) :643-648
[9]   陆地土壤碳循环的研究动态 [J].
汪业勖 ;
赵士洞 ;
牛栋 .
生态学杂志, 1999, (05) :29-35
[10]  
土壤实验实习教程[M].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 陈立新编著,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