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会经济圈碳排放强度与生态补偿研究

被引:16
作者
孙贤斌
傅先兰
倪建华
赵彤
机构
[1] 皖西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学院
关键词
碳排放; 碳排放强度; 生态补偿; 安徽省会经济圈;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1204 ;
摘要
通过对1997年和2007年碳排放强度分析,揭示安徽省会经济圈内各市县对碳排放的影响和区域差异,根据相关固碳价格计算省会经济圈市县的生态补偿标准。研究结果显示:(1)省会经济圈总体上为碳汇区,1997—2007年间碳排放总量增加1 049.9万t,年均增长14.4%,其中,合肥市碳排放量增长最大。(2)2007年经济圈内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和地均碳排放强度分别增加为1997年的2.18,2.41倍。1997—2007年,省会经济圈内的碳排放量、地均碳排放强度和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都呈现合肥市>巢湖市>六安市。(3)经济圈内各县市地均碳排放强度差异显著,建设用地平均碳排放强度以合肥市最高(784 t/hm2),其次是霍山县和金寨县,其他区域的建设用地平均碳排放强度相差不大。(4)2007年合肥市提供的生态补偿标准是12.8~105.1亿元,六安市和巢湖市得到的生态补偿标准范围分别为31.9~278.1,0.6~13.8亿元;各县市生态补偿差异也很大。
引用
收藏
页码:135 / 138+155 +15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二氧化碳排放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启示 [J].
许俊杰 ;
王海霞 ;
张小力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S1) (S1) :501-504
[2]   森林碳汇及其市场的研究综述 [J].
王静 ;
沈月琴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 (02) :82-87
[3]   江苏省1996年至2007年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 [J].
张秀梅 ;
李升峰 ;
黄贤金 ;
李颖 .
资源科学, 2010, 32 (04) :768-775
[4]   全球气候变化与森林碳汇作用 [J].
杨玉坡 .
四川林业科技, 2010, 31 (01) :14-17
[5]   中国省级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J].
邹秀萍 ;
陈劭锋 ;
宁淼 ;
刘扬 .
生态经济, 2009, (03) :34-37
[6]   江苏省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分析 [J].
李颖 ;
黄贤金 ;
甄峰 .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24(S2) (S2) :102-107
[7]   我国工业行业的产业升级与碳排放关系分析 [J].
谭丹 ;
黄贤金 ;
胡初枝 .
四川环境, 2008, (02) :74-78+84
[8]   1981~2000年中国陆地植被碳汇的估算 [J].
方精云 ;
郭兆迪 ;
朴世龙 ;
陈安平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06) :804-812
[9]   湖南主要森林类型碳汇功能及其经济价值评价 [J].
黄方 ;
张合平 ;
陈遐林 .
广西林业科学, 2007, (01) :56-60
[10]  
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