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穴差异风化或风蚀作用成因质疑

被引:30
作者
吕洪波 [1 ]
任晓辉 [2 ]
许民 [2 ]
欧阳江城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系
[2] 赤峰学院环境与资源管理系
关键词
壶穴; 差异风化; 风蚀; 冰川融水成因;
D O I
10.16509/j.georeview.2008.02.006
中图分类号
P931.4 [冰川地貌学、冰缘地貌学]; P512.1 [风化作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过去十年来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地貌的文章,而关于壶穴成因的争论也通过各种媒介报道出来。笔者等建议壶穴仅仅用于表示快速旋转水流在基岩表面形成的近圆筒形的凹坑,以口小肚大底平为典型形态特征,而冰川融水冲蚀形成的壶穴则叫做冰川壶穴。近年来,有些研究者将中国东部花岗岩山脊上的壶穴与差异风化和风蚀作用联系起来。笔者等分析了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的特点,明确指出: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并非壶穴形成的原因,唯一可能的成因是快速的河水或冰川融水的旋转水流。因此,在中国南方河床上发现的壶穴既可能是河流流水形成的,也可能是第四纪山谷冰川融水造成的;而中国北方花岗岩山脊上的壶穴只能是曾经覆盖其上的第四纪冰帽在冰川退缩期之冰川融水形成的。所以,花岗岩山脊上的壶穴为冰川壶穴(即冰臼),可以看作第四纪冰帽的标志。根据中国东部壶穴的分布特征推断:中国东部之北方在第四纪末次冰盛期至少曾经存在着许多冰帽甚至大陆冰川,而其南部边缘至少已经达到山东蒙山以南。
引用
收藏
页码:192 / 198+292 +29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8 条
[1]   壶穴、锅穴、冰臼、岩臼等术语的辨析与使用建议 [J].
吕洪波 ;
章雨旭 .
地质通报, 2008, (06) :917-922
[2]   探访神奇的克什克腾 [J].
高海连 .
大自然, 2007, (05) :42-46
[3]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花岗岩石林的发现及成因 [J].
赵志中 ;
钱方 ;
何培元 ;
凌小惠 ;
李名则 ;
孙继民 ;
郝治 ;
田明中 .
地质论评, 2007, (S1) :98-103+235
[4]   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青山花岗岩臼的特征及成因研究 [J].
孙洪艳 ;
田明中 ;
武法东 .
地质论评, 2007, (04) :486-490+579
[5]   浙江上虞发现罕见第四纪石冰川群地貌及冰川遗迹 [J].
韩同林 ;
陈尚平 ;
杜又常 ;
魏建钢 ;
赵南兴 ;
吴焕九 .
地质论评, 2007, (02) :289-294
[6]   淹没条件下超高压水射流冲蚀切割破岩实验研究 [J].
廖华林 ;
李根生 .
天然气工业, 2006, (05) :61-63+13
[7]   赤峰等地第四纪大陆冰川的地貌证据 [J].
吕洪波 ;
任晓辉 ;
杨超 .
地质论评, 2006, (03) :379-385+437
[8]   锅穴一定是第四纪冰川的标志吗? [J].
周尚哲 .
第四纪研究, 2006, (01) :117-125
[9]   “冰臼”成因争鸣——以克什克腾旗青山岩臼群为例 [J].
章雨旭 .
地质论评, 2005, (06) :680+712-680
[10]   山东新泰青云低山区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 [J].
吕洪波 ;
杨超 .
地质论评, 2005, (05) :13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