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取士标准非职业性的历史成因与影响

被引:4
作者
屈永华
机构
[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湖北武汉
关键词
科举取士; 非职业性; 历史成因;
D O I
10.16390/j.cnki.issn1672-0393.2003.04.016
中图分类号
D691.4 [人事制度(职官)];
学科分类号
0302 ; 030204 ;
摘要
从官僚制度取代世卿世禄制度以后,中国传统社会取士的标准经历了一个由职业性到非职业性的历史发展过程,其中科举取士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是非职业性最突出的表现。取士标准非职业性的历史成因主要有儒家政治理论的价值取向、考试制度本身的特征、专制政治中官员考核的非社会化以及小农经济条件下社会关系的相对简单等。取士标准的非职业性严重制约着思想文化、政治实践乃至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128 / 13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M].(美)约瑟夫·R.列文森(JosephR.Levenson)著;郑大华;任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  
历史哲学.[M].(德)黑格尔(G.W.F.Hegel)著;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3]  
中国大历史.[M].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
[4]  
清代科举制度研究.[M].王德昭 著.中华书局.1984,
[5]   宋元的时文——八股文的雏形 [J].
朱瑞熙 .
历史研究, 1990, (03) :2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