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4年北京地区PM质量浓度变化特征

被引:33
作者
王浩 [1 ,2 ]
高健 [1 ]
李慧 [1 ,3 ]
王涵 [1 ]
李轶 [2 ]
王淑兰 [1 ]
柴发合 [1 ]
机构
[1]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天津大学理学院
[3] 不详
关键词
北京; PM2.5质量浓度; 长期变化; 气团来源;
D O I
10.13198/j.issn.1001-6929.2016.06.01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更好地解析北京地区ρ(PM2.5)的长期变化特征及气流轨迹聚类分析结果,对2007年8月—2014年7月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实测的ρ(PM2.5)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其年际、季节和月际变化特征;通过计算PM2.5的AQI分指数,分析了污染等级的时间变化特征;结合后向气流轨迹,对ρ(PM2.5)年际、季节变化与气团来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地区2008—2013年ρ(PM2.5)年均值分别为111.5、95.8、94.8、80.5、75.2、81.3μg/m3,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污染水平依然较高;ρ(PM2.5)由高到低的季节次序为秋季、冬季、春季、夏季,平均值分别为111.6、94.8、77.2、70.5μg/m3,PM2.5重污染时段主要出现在秋冬季节,并且冬季ρ(PM2.5)近年来逐渐呈上升趋势;ρ(PM2.5)月均值呈单峰型变化,11月最高(为125.3μg/m3),7月最低(为76.4μg/m3);轨迹聚类分析发现,途经山西省北部和河北省南部的气流轨迹中ρ(PM2.5)较高,而来自北方及西北方向的气团相对较清洁,ρ(PM2.5)较低.北京地区近些年实施的大气污染减排措施对于控制PM2.5污染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针对秋冬季节重污染过程的控制力度仍需要加强,同时也要注意区域污染传输对北京地区ρ(PM2.5)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783 / 79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2014年10月中国东部持续重污染天气成因分析 [J].
尉鹏 ;
任阵海 ;
王文杰 ;
苏福庆 ;
高庆先 ;
程水源 ;
张永林 .
环境科学研究, 2015, 28 (05) :676-683
[2]  
2013年1月北京市一次空气重污染成因分析[J]. 程念亮,李云婷,张大伟,聂滕,邱启鸿,徐文帅.环境科学. 2015(04)
[3]  
PM2.5 and tropospheric O3 in China and an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pollutant emission control[J]. ZHANG Hua,XIE Bing,ZHAO Shu-Yun,CHEN Qi.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14(03)
[4]  
Impact of emission control on regional air quality: An observational study of air pollutant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Beijing Olympic Games[J]. Shulan Wang,Jian Gao,Yuechong Zhang,Jingqiao Zhang,Fahe Cha,Tao Wang,Chun Ren,Wenxing Wang.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4(01)
[5]   北京2011年10月连续重污染过程气团光化学性质研究 [J].
高健 ;
张岳翀 ;
柴发合 ;
王淑兰 ;
张萌 ;
张敬巧 ;
王峰威 .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09) :1539-1545
[6]   我国PM2.5污染特征的研究进展 [J].
黄怡民 ;
付川 .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3, 29 (03) :105-109
[7]   利用轨迹模式研究上海大气污染的输送来源 [J].
王茜 .
环境科学研究, 2013, 26 (04) :357-363
[8]  
北京地区秋季雾霾天PM2.5污染与气溶胶光学特征分析[J]. 赵秀娟,蒲维维,孟伟,马志强,董璠,何迪.环境科学. 2013(02)
[9]   2000-2010年北京空气持续污染特征研究 [J].
王郁 ;
侯青 .
高原气象, 2012, (06) :1675-1681
[10]  
2011年上海地区空气污染气象条件分析[J]. 甄新蓉,陈镭,毛卓成,马雷鸣.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