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a来霍林河流域下游沿岸湿地景观格局演变

被引:9
作者
卢晓宁 [1 ]
邓伟 [2 ]
张树清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
霍林河; 湿地景观; 景观格局指数; 景观动态; 景观转换; GIS; FRAGSTATS;
D O I
10.13826/j.cnki.cn65-1103/x.2006.06.010
中图分类号
P941.78 [湖泊、沼泽];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干旱半干旱生态脆弱区霍林河流域下游沿岸洪泛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1954和1964年地形图,1986、1996和2000年的TM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在GIS支持下,建立湿地空间数据库,通过对不同时期各湿地景观类型进行景观变化过程、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转换过程分析,揭示近50 a来霍林河流域下游沿岸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及规律。研究发现,沼泽湿地是霍林河流域下游沿岸的主导湿地景观类型,次之为河流湖泊湿地,人工湿地比重小。研究区内湿地面积的减少以沼泽湿地的贡献量最大,这是由于大面积的沼泽湿地退化为盐碱地和草地,沼泽湿地景观破碎化表现突出。河流湖泊湿地在研究时期内则表现出最快的变化速度,年均动态度达到2.60%,它的这种减少变化是由数量众多的小斑块退化为盐碱地和沼泽湿地导致。水库坑塘景观变化受流域发展水利及霍林河径流量大小控制,水田湿地则主要受后者作用。共同的一点是,受霍林河1998年特大历史洪水泛滥影响,研究区内大面积盐碱地、沼泽湿地和草地转换为河流湖泊湿地,与此同时也有大面积草地和盐碱地转换为沼泽湿地,导致两种自然湿地景观类型在2000年表现出面积扩大,景观破碎化降低,整体性增强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洪水脉冲在退化湿地景观恢复中的生态功能。
引用
收藏
页码:829 / 83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4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