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与中国的区域经济格局变迁

被引:10
作者
丁任重
李标
机构
[1]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关键词
马克思; 劳动地域分工; 区域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格局; 区域竞争; 区域协作;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F091.91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思想];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060207 ; 020102 ;
摘要
马克思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蕴含了生产力均衡布局和协调配置、工农结合、城乡结合等理论原则。新中国建立以来,在马克思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和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我国的经济格局历经了大区协作、东中西三大经济带、东中西东北四大版块、多极发展的变迁。多极经济格局更能体现劳动地域分工的特点和区域发展差异,且已然成为区域经济格局的主要发展方向,但多极经济格局却加剧了经济竞争。因此,我们应积极构建外向型的外围经济带、以外带内的经济走廊和优势互补的城市群以强化区域协作、弱化区域竞争。
引用
收藏
页码:27 / 32+93 +9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中国经济区划问题研究 [J].
刘本盛 .
中国软科学, 2009, (02) :81-90
[2]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区域经济的变迁——从不平衡发展到相对均衡发展 [J].
魏后凯 .
经济学动态, 2008, (05) :9-16
[3]   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的构想 [J].
张宝通 .
经济地理, 1991, (01) :21-26
[4]  
论中国区域经济布局新特征——兼评梯度推移理论.[J].丁任重;.经济学动态.2006, 12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马克思;恩格斯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