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液态二氧化碳(LC)播撒装置应用研究
被引:7
作者
:
樊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陕西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
樊鹏
余兴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陕西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
余兴
雷恒池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陕西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
雷恒池
陈保国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陕西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
陈保国
梁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陕西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
梁谷
岳治国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陕西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
岳治国
张晓庆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陕西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
张晓庆
机构
:
[1]
陕西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
[2]
陕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4]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西安
[5]
西安
[6]
北京
来源
:
应用气象学报
|
2005年
/ 05期
关键词
:
液态二氧化碳;
播撒装置;
增雨;
消冷雾;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P481 [人工降雨];
学科分类号
:
0706 ;
070601 ;
摘要
:
针对液态二氧化碳(LC)的播撒问题,给出了其播撒装置的基本特征、播撒率及主要影响因子;用FSSP-100、2D-C粒子测量仪、三用滴谱仪及能见度仪等设备测定了LC播出物的相态、粒子形状和尺度谱。测定表明:LC播出物为液、固、气态二氧化碳三相共存混合物。液态、固态粒子存在时间约100~101s,粒子尺度10-1~102μm,播出物流束中单位体积质量可达3.6 g.m-3。这些测定结果为使用LC作为冷云催化剂提供了可靠依据,为国内在较暖云顶层状云中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提供了合适的催化技术。
引用
收藏
页码:685 / 69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液态二氧化碳播云物理效应的观测研究
[J].
樊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陕西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
樊鹏
;
陈保国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陕西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
陈保国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雷恒池
.
气象,
2004,
(02)
:34
-38
[2]
北方降水性层状云人工增雨潜力区的逐步判别研究
[J].
李永振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李永振
;
李茂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李茂伦
;
李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李薇
;
崔莲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崔莲
;
陈知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陈知新
;
王忠范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王忠范
;
李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李兰
.
应用气象学报,
2003,
(04)
:430
-436
[3]
冰相雨胚转化水汽密度差的实验研究
[J].
陈万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
陈万奎
;
严采蘩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
严采蘩
.
应用气象学报,
2001,
(S1)
:23
-29
[4]
层状冷云数值模式
[J].
胡志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
胡志晋
;
秦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
秦瑜
;
王玉彬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
王玉彬
.
气象学报,
1983,
(02)
:194
-203
[5]
二氧化碳生产及应用[M]. 西北大学出版社 , 张美华等编, 1988
←
1
→
共 5 条
[1]
液态二氧化碳播云物理效应的观测研究
[J].
樊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陕西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
樊鹏
;
陈保国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陕西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
陈保国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雷恒池
.
气象,
2004,
(02)
:34
-38
[2]
北方降水性层状云人工增雨潜力区的逐步判别研究
[J].
李永振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李永振
;
李茂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李茂伦
;
李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李薇
;
崔莲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崔莲
;
陈知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陈知新
;
王忠范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王忠范
;
李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李兰
.
应用气象学报,
2003,
(04)
:430
-436
[3]
冰相雨胚转化水汽密度差的实验研究
[J].
陈万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
陈万奎
;
严采蘩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
严采蘩
.
应用气象学报,
2001,
(S1)
:23
-29
[4]
层状冷云数值模式
[J].
胡志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
胡志晋
;
秦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
秦瑜
;
王玉彬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
王玉彬
.
气象学报,
1983,
(02)
:194
-203
[5]
二氧化碳生产及应用[M]. 西北大学出版社 , 张美华等编, 1988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