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81·7”洪灾的成因、危害及其防治

被引:1
作者
田心元
机构
[1] 四川省水利电力研究所
关键词
暴雨区; 点雨量; 生态性; 水利工程; 水利水电工程; 暴雨过程; 林草措施; 暴雨中心; 田间工程; 防洪减灾作用; 日降雨量; 三江流域; 四川; 水土保持措施; 遂宁县; 强暴雨; 泥沙流失量; 植物措施;
D O I
10.13961/j.cnki.stbctb.1982.02.002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1981年四川省气候异常,6月下旬至9月中旬,先后在凉山、渡口、荣昌等地,沱、涪、嘉、岷江流域,永川地区,马尔康、金川等地出现了五次暴雨洪灾过程:有138个县下了暴雨,119个县受灾,淹没县城57个,场镇776个,被淹没垮塌的房屋153.4万间;受灾生产队有20多万个,共2,000多万人;淹没和冲毁农田1,756万亩,其中基本无收的459万亩,冲毁耕地147.5万多亩,造成了粮食减产30余亿斤;城乡直接经济损失约达20多亿元。在这五次暴雨洪水过程中,尤以7月12—15日的特大暴雨洪灾最为严重,致使沱、涪、嘉三江流域和重庆以下的长江干流出现了特大洪水,岷江、渠江、青衣江亦相继出现了较大洪水。为了认真总结1981年洪水的经验教训,研究水土保持措施的蓄洪抗灾作用,现以“81·7”洪灾为例,进行如下讨论。
引用
收藏
页码:3 / 10
页数:8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