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红壤坡地雨水产流与结构拟合

被引:4
作者
谢小立
吕焕哲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关键词
红壤坡地; 垫面; 地表径流; 水土流失; 水量平衡; 系统构建;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08.03.054
中图分类号
S157 [水土保持];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模拟主要利用方式构建的垫面为主导因子,采用径流场实测方法,通过4年(1998—2001年)实地观测试验,剖析不同下垫面对雨水地表径流的影响。研究表明:降雨和下垫面是影响地表径流特征的主导因素;年降雨量与地表径流量和系统水土流失量呈正相关。不同垫面地表径流产量有显著性差异;雨水径流过程的土壤和养分流失有相似的表现。在假定雨水年份的基础上,提出"利用坡地集雨优势,构建与单元生态系统水循环平衡相适应的坡地农林复合生态系统,通过水平衡生态建设来维系生态系统的水分平衡"观点。以集雨区水量平衡为基础,从分析坡地水文过程入手,以坡地不同生态系统雨水分配、降雨过程地表径流产量、径流过程的土壤及养分流失量为参数,以生产灌溉对集雨的要求、坡地不同生态系统对雨水侵蚀的承载力、坡地雨水运移过程对环境和区域洪涝灾害的影响为约束条件,拟合出红壤丘岗坡地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构建适宜的土地利用结构:人工林占30%,人工草地占15%,果药茶园占30%,耕地占20%,自然保护区占5%。该用地比例(结构)既满足于地貌单元(集雨区)生态系统利用坡地集雨维持系统水循环平衡的要求,也满足于坡地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保护的要求。
引用
收藏
页码:1250 / 125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重庆缙云山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坡面产流对暴雨的响应 [J].
王云琦 ;
王玉杰 ;
朱金兆 ;
齐实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5, (04) :19-26
[2]   红壤坡地雨水产流及其土壤流失的垫面反应 [J].
谢小立 ;
王凯荣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2, (04) :37-40
[3]   环洞庭湖丘岗地区水资源平衡及其管理 [J].
谢小立 ;
王凯荣 .
水土保持学报, 2001, (04) :92-95+114
[4]   坡面水蚀过程水动力学研究进展 [J].
张光辉 .
水科学进展, 2001, (03) :395-402
[5]   中国南方侵蚀土壤退化指标体系研究 [J].
史德明 ;
韦启潘 ;
梁音 ;
杨艳生 ;
吕喜玺 .
水土保持学报, 2000, (03) :1-9
[6]   降雨入渗和产流问题研究的若干进展及评述 [J].
刘贤赵 ;
康绍忠 .
水土保持通报, 1999, (02) :60-65
[7]   黄土高原油松林地产流产沙及其过程研究 [J].
吴钦孝 ;
赵鸿雁 ;
汪有科 .
生态学报, 1998, (02) :3-5
[8]  
水环境要素观测与分析[M]. 中国标准出版社 , 谢贤群,王立军主编,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