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面过程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及可能机制——基于CMIP3的多模式集合分析

被引:12
作者
华文剑 [1 ]
陈海山 [2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关键词
全球变暖; 陆面过程; 热力和水文响应; 区域性差异; 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1 [气候的形成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Phase 3 of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CMIP3)12个模式对20世纪(The Twentieth-Century Climate in Coupled Models,20C3M)和21世纪SRES(Special Report on Emissions Scenarios)A1B情景下的模拟结果,通过21世纪(2001~2099年)与20世纪(1901~1999年)陆面能量和水文变量的对比分析,揭示了陆面过程对全球变暖响应的基本特征,并探讨了其可能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与20世纪相比,21世纪全球陆面平均的表面温度、地表净辐射、潜热通量明显增加;而感热通量有所减小。降水、径流、蒸发等地表水循环分量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而土壤含水量有减小趋势。通过分析近地层主要大气强迫变量与陆面变量之间的联系,发现陆面能量平衡过程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主要受向下长波辐射和气温变化的影响,而温度的变化对陆面水文过程的影响起决定性的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陆面过程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陆面温度和感热对全球变暖响应最显著的区域位于北半球中高纬,而净辐射和潜热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在亚洲中部和非洲大陆最显著。相对于20世纪,21世纪主要是长波辐射和温度对陆面能量平衡过程的贡献重要。对于陆面水文过程,径流和土壤含水量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在亚洲中部以及北美最显著。在全球变暖背景下,21世纪相对于20世纪,温度对陆面水循环的影响更加显著,主要体现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引用
收藏
页码:121 / 133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北半球陆面过程对全球变暖响应特征的初步分析 [J].
姚洁 ;
陈海山 ;
朱伟军 .
大气科学学报, 2010, 33 (02) :220-226
[2]   中国土壤湿度的分布与变化II.耦合模式模拟结果评估 [J].
张文君 ;
宇如聪 ;
周天军 .
大气科学, 2008, (05) :1128-1146
[3]   陆面水文过程研究进展 [J].
林朝晖 ;
刘辉志 ;
谢正辉 ;
王爱慧 ;
刘少锋 .
大气科学, 2008, (04) :935-949
[4]   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认知 [J].
秦大河 ;
陈振林 ;
罗勇 ;
丁一汇 ;
戴晓苏 ;
任贾文 ;
翟盘茂 ;
张小曳 ;
赵宗慈 ;
张德二 ;
高学杰 ;
沈永平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02) :63-73
[5]   半干旱地区地表水平衡的特征和模拟 [J].
季劲钧 ;
刘青 ;
李银鹏 .
地理学报, 2004, (06) :964-971
[6]   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的若干研究进展 [J].
叶笃正 ;
符淙斌 ;
董文杰 ;
温刚 ;
延晓冬 .
大气科学, 2003, (04) :435-450
[7]   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研究 Ⅰ.温室气体和气溶胶 [J].
王明星 ;
杨 昕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2, (02) :247-254
[8]   陆气相互作用及陆面模式的研究进展 [J].
陈海山 ;
孙照渤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2, (02) :277-288
[9]   陆面过程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J].
牛国跃 ;
洪钟祥 ;
孙菽芬 .
地球科学进展, 1997, (01) :21-26
[10]   陆面过程研究 [J].
戴永久 ;
曾庆存 .
水科学进展, 1996, (S1) :40-53